6月1日,武山縣十里八鄉村民齊聚蔬菜批發市場,展示各種植基地新鮮蔬菜及尋求新的供貨商。洛門鎮文家寺村有1100多畝蔬菜,屬于地少人多的村子,人均耕地只有0.6畝。但近幾年,村里通過技能培訓和專業合作社的引領,提高了農民生產蔬菜的質量,注重生產無公害綠色蔬菜,在田間地頭就銷售一空。
文家寺村的村民馬興文高興的告訴記者,“我們村春季的時候主要種西紅柿、番瓜等,秋季重要種蒜苗,去年蒜苗的價格比較好,一畝地能收成2萬到3萬。”
夏日炎炎,清池村田間一簇簇綠油油的韭菜招人喜歡,可武山縣農業局農藝師馬寶平告訴我們,這些韭菜現在不會上市,將會在冬季春節前后上市。地里種了三年韭菜后,韭菜的密度會加大,品質下降,必須進行設施種地。經過栽培設施方面不斷改進,清池韭菜基地從原來的一層大棚增加到了三層內膜覆蓋,實現了越冬生產。
據馬寶平介紹:“種韭菜要三年換一茬種蒜苗或其他蔬菜,三年后將全部菜堆在地頭,所有土地進行夏天的高溫,冬天的嚴寒進行整個土壤鋤地,春節前期主要進行積蓄養分,加強營養管理。在管理上,我們打季節差銷售,冬季是韭菜的銷售旺季:冬季的時候價格高且病蟲害較少,韭菜的品質是最好的。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韭菜品質,而且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優質的土壤,充足的光照,適宜的氣候,方便灌溉的水源,質樸的北順人通過多年的品種選育、精心培育,種出了綠色有機、優質健康的北順牌黃瓜。馬力鎮黨委書記張羽果告訴記者,“蔬菜產業園有專業的生產合作社和經紀人,幫助村民種植黃瓜。在市場競爭中,北順的黃瓜以品質取勝,我們的黃瓜更是供不應求。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年產值近3000萬元。其中農民收入的85%來自于種植黃瓜,蔬菜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可以說是一根黃瓜養活了一個村!”
據悉,蔬菜產業是武山縣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該縣按照“抓點、擴面、提質、增效”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來培育。目前,蔬菜種植面積達39萬畝,總產量122萬噸,產值22.5億元,全縣蔬菜產業發展呈現出面積穩步擴大、質量逐步提升、銷售渠道通暢、效益不斷提高的良好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