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板,我預訂10只土雞,上午就來拿。”“好好好,馬上給你準備。”6月11日清晨,瀘州市納溪區渠壩鎮立石村5組殘疾人劉興國一邊掛電話,一邊對妻子說,去抓10只土雞回來,過會客戶就來取。

殘疾人劉興國給雞添食
當天,筆者來到瀘州市納溪區渠壩鎮立石村5組,遠遠就看到成群結隊的雞在柑橘林里啄草覓食,而這群雞的主人正是殘疾人劉興國。2016年,他出欄土雞近1000只,收獲柑橘1萬余斤、蔬菜4000余斤、玉米3000余斤、水稻2000余斤……,年收入10多萬元,“背靠”種養殖走上致富康莊大道。
不等不靠夫妻聯手養雞脫貧
2005年,為改變貧窮面貌,43歲的劉興國和妻子李福連南下福建打工。期間,劉興國因車禍導致右腿殘疾,干不了重活,在殘酷的命運面前,生性好強的劉興國決定通過自力更生改變命運。
2008年,劉興國在菜市場買菜時發現,土雞的售價不但要比養殖場的土雞高出10元一斤,還非常好賣,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劉興國說服妻子,從福建回到四川老家,給親戚借了2萬元,買回800只土雞苗,開啟了養殖之旅。
“當時,我每天凌晨4點起床,準備雞食、喂養小雞。”劉興國說,由于身體不便,我的工作速度比正常人慢很多,看到小雞仔一天天長大,心里樂滋滋的。
然而好景不長,二十多天后,一只只活蹦亂跳土雞陸續出現羽毛蓬松、仰脖喘氣等病焉焉癥狀。劉興國趕緊請獸醫來給小雞看病,最終還是死了600多只,第一批雞不僅沒有利潤,反而虧近1萬元。
劉興國不僅沒有被失敗嚇倒,而是認真分析失敗原因,從此,他白天細心觀察每一只土雞的生活規律,晚上認真學習養雞技術,并時常向鎮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和當地的“土專家”請教,努力提高養雞技能,久而久之,劉興國便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個土雞養殖行家。
“我把土雞放進柑橘林里散養,吃天然的草、蟲和五谷雜糧,優點是:市場價值更高,但缺飼養時間比較長,要7個月才能出欄。”劉興國說,不管走到哪兒,我都要把手機帶在身上,宜賓、納溪、瀘州等地的搞餐飲的老客戶時常都會打電話來預訂,暢銷得很。
2011年我就蓋了小洋樓,生活越來越好,當問及是否愿意擴大養殖規模時,劉興國說,如果擴大養殖規模,就不能達到散養、無公害養殖效果。所以,為了保證雞的質量,一年最多出欄1000只。
身殘志堅種養結合打開致富門
“這段時間是柑橘夏梢萌發期和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在注意控夏梢和保果的同時,還要預防砂皮病、瘡痂病等病癥哈。”6月9日,納溪區渠壩鎮農技站張巖一大早就來到劉興國的柑橘基地里,向他傳授種植技術。
“種植傳統作物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加之我又有殘疾,不能干重活,就只能種果樹了。”劉興國說,之前只有1畝多柑橘,2008年回到家后,又在自家地里栽了5畝,目前大部份柑橘樹都投產了。
“把土雞放在柑橘下飼養,產生的糞便是果樹最佳的養份,解決柑橘生長期間農家肥不足的難題。”劉興國告訴筆者,去年收獲柑橘1萬多斤,賣了2萬多元,今年是柑橘小年,柑橘產量要略低一些,現在已經有客戶打電話來預訂了。
今年,劉興國還栽種了2畝水稻、5畝玉米,水稻收割后,再種500株黃瓜……,這些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你們老兩口要帶孫子,你又不能干重活,這么多事情怎么忙得過來哦?”面對筆者的疑惑,劉興國說,雖然腿殘疾了,還有健壯的上肢,正常人能做到的,我多付出點努力,同樣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不忘鄉鄰帶動鄉鄰發展林下養殖業
“劉興國不僅低價將雞苗賣給我,還免費上門給雞看病,對我們真是太好了。”渠壩鎮立足村6組村民羅安秀說,年初從劉興國那兒買了30多只雞,再過一個月就可以出欄了,預計可以賣2000多塊錢。
“他向貧困戶和殘疾人出售雞苗不僅比市場價便宜1至2元每只,還將雞苗賒給他們,等雞銷售出去后再還雞苗錢,極大地鼓勵貧困戶和殘疾人朋友養雞增收的積極性。”渠壩鎮立石村黨支部書記徐羅江說,現在很多群眾都向他討教養雞技術,他成了村里的“大紅人”。
“身為殘疾人,深知殘疾人掙錢不易,我希望通過向殘疾人朋友和貧困戶低價售賣雞苗和無償傳授養雞技術等方式,讓他們通過養雞增收致富。”劉興國說,這些年來,低價向50多戶殘疾家庭和貧困戶銷售雞苗近500只,免費到養殖戶家進行技術指導400余人次。
對于是否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一說,劉興國憨笑地說道:“我絲毫不擔心別人養得比我好,搶了生意。因為,我養的這些雞都是吃玉米青菜而非顆粒飼料,很受市場歡迎。
幾年來,劉興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了身殘志堅、勤勞致富這樣一個事實,也真切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只要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靠著勤勞的雙手,殘疾人也能闖出一條自主創業的成功路。”劉興國表示,通過向貧困群眾傳授養殖管理經驗,帶領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發家致富,他也找到了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