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市郊的大通鎮大院村不僅是“銅陵白姜”的產地,還有當地村民引以為傲的盆景產業。靠山吃山的村民徐紅專把對盆景的執著喜愛轉化為對事業的孜孜追求,成了遠近聞名的“盆景達人”, 在他的帶領下,網絡銷售已經成為大院盆景銷售的主要方式。他還夢想著,要把大院村打造成安徽南部乃至全安徽最大的盆景基地。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和您說說徐紅專的盆景產業夢。
門前是交通便利的過境公路——銅陵市沿新大道,屋后是三面環抱的青山。這里就是徐紅專位于大院村的盆景生產基地。他把自己的QQ號醒目地標示在盆景制作基地的門牌上。
在徐紅專的帶領下,我們沿著一條并不寬闊的小路,走進了這個沒有圍墻的植物世界。目光所到之處,有千姿百態的花木盆景,還有密密匝匝長在地里的鐵干虬枝。在秋日的陽光照耀下,綠色的三角楓、羅漢松,紫紅色的紫薇,黃色的銀杏非常惹眼。在一座小葉榔榆盆景面前,我們停下了腳步。徐紅專說,原木是六年前他在一個山腳下發現的,經過培育它的市場價格已達到3萬多元人民幣。
“取回來把里面的雜質什么東西把去掉,栽活之后了用我們那個盆景制作手法,嫁接枝條把它定位。培養了三年之后,就長成了這種效果。”
在這個盆景基地里,鄉野間原本不能成材的樹木、樹樁,憑借徐紅專的“妙手回春”變身盆景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果它要是直干的,我們就要培養出大樹型的;如果彎曲的,我們就要培育出那種動感的。好的材料,那我們培養的周期就要短一點,材料差一點的,我們周期要長一點。一般的材料,我們都能把它做成盆景。”
趁著說話的間隙,徐紅專順手拿起一把剪刀為盆景做修剪。他說,盆景的素材來源于大自然,也是大自然的濃縮,對待盆景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有耐心,“盆景它成型至少要5年,有的甚至要到8年到10年。這要看素材了,如果要想達上一個好的效果,提高它的藝術價值還要3到5年,所以這個耐心是很重要的。”
大院村三面環山,有著悠久的制作盆景的歷史。不過長久以來,盆景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村民賣盆景沿襲挑擔兜售的方式,不僅耗時費力,市場空間還小,只在周邊銷售,價格也很低。徐紅專介紹說,他從小就喜歡修剪花花草草,他自娛自樂地在家里做了幾百盆盆景。后來網絡發達了,他就開始在網上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曬”成果。2003年的一天,他第一次在網上發布了他制作的十盆盆景的照片。開始的時候,網民們心里有疑慮,不肯在網上購買盆景。后來一位來自福建省福鼎市的市民在網上邂逅了徐紅專,“福鼎的一個朋友和我們聊,我們經常上網用QQ聊天,談盆景的作品啊、生產過程啊、盆景的習性啊,聊到后來我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漸漸也對我有了一定的信任,我們就成了好朋友,然后他就問我要是我的盆景賣給他,應該是什么價格。”
這一次徐紅專賣給他兩盆三角楓盆景,一共1200塊人民幣。雖然數額不大,但這是徐紅專在網上做成的第一筆交易,他非常珍視這個機緣,這個機緣也引來了無限商機。
從此,徐紅專不斷地把自己培育的盆景拍成照片,上傳到盆景藝術在線論壇,引起很多網友熱議,這其中有一位來自臺灣的姓呂的客商,“開始也是在網上聊天,其中一個是臺灣的朋友,認識了一個臺灣朋友,他說他們那邊非常喜歡我們這邊的老鴉柿這個品種,他問我們能不能找到老鴉柿這種盆景,所以我就在我們周圍找一找。”
徐紅專在臨近的安徽青陽縣找到幾株老鴉柿,他拍成照片發給這位在網上認識的臺灣朋友,“我在網上發照片給他看,他一看非常喜歡,所以他就出價叫我賣給他,后來我就賣給他了,賣給他兩盆,他說非常好。后來他又說,他韓國的朋友也想要,又說他日本的朋友也想要,又說有其他的朋友要老鴉柿盆景,他問有沒有了,后來我就自己種,我知道這個有市場,他說要一批,不是要一點點,是要很多,要很多的話我就不自己種了嘛,我就感興趣了,有市場我就開始自己種了,因為我們在外面找,價位高還很難找到,人家沒有這個品種,所以我就自己種。第一次種了幾千棵,大概三千盆,后來這三千盆養活了,養活了他就要,最后就寄給他了,后來他說韓國的朋友要、日本的朋友要,他另外要寄一些給日本、韓國的朋友了。那批生意成交30多萬人民幣。”
后來,徐紅專和這位臺灣陸續做成幾百萬元人民幣的盆景生意。他培養栽植盆景的才能被認可,盆景陸續被人聯系定購,“他們很喜歡,就要求在我們這買。開始我們就試著賣一批東西,做了幾筆就很成功,到后面了要的人越來越多,規模就越做越大。”
雖然有一定的經驗,但當徐紅專決定把愛好與事業劃上等號時,他知道原先的積累還遠遠不夠。他開始潛下心來研究各類樹木的習性,從網絡上學習構圖、選干、整根、整枝、培植等盆景制作技術。他從1畝地開始試起,逐漸發展到20畝、100畝,到現在已經流轉了村里的1000多畝土地,并成立了怡康盆景園藝有限公司和大院盆景專業合作社,“我們大院村做盆景歷史已經很長了,但是都不成氣候,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如果要想把它做大做強,必須還要成規模,規范管理,所以我這流轉了一千畝土地,希望在我們銅陵這塊做大做強。”
另外,徐紅專還注冊了網店。他一年的銷售額600多萬元人民幣,其中網絡銷售占到70%,“網絡銷售我有一個官方網站,淘寶也有網店,還有就是網站有幾個銷售專區。我有一個專門的銷售人員每天在那個操作,在網上聯系客戶。”
在徐紅專的帶動下,同村的不少村民也加入到盆景制作中來,收入也實現翻番。短短幾年內,大院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盆景產業特色村。在不久前銅陵市舉辦的“創業銅都?成就實業”創業大賽中,徐紅專榮獲了一等獎。
徐紅專的盆景產業輻射到石臺、青陽、岳西等周邊地區,也帶動了當地1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大院村村民佘后祥原本守著三畝水稻田生活,如今他把土地承包給徐紅專,并在基地里當起了園藝工,“過去一年就能搞到3000多塊錢人民幣,現在田地租把他都有3000多塊錢人民幣,還可以在這里打工,一年還搞到3萬多塊錢人民幣。”
眼下,徐紅專正忙著搞基地規劃,打造“三園”:盆景種植的生態園、科技示范園和以盆景文化為主題的觀光園。盡管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但徐紅專還是信心十足,“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對吧?它畢竟是個文化產品,我希望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把它做好。規劃好了,但是實施——,我們畢竟是農民出身,資金還是缺乏,所以有機會的話,我們會找有實力的朋友合作,共同投資,還要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