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下野窩村里致富帶頭“夫妻檔”

   日期:2017-06-0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10    評論:0    
  初見王樹琴,她正和村民在田間鋪設滴灌設備。個頭不高,臉龐黝黑。
 
  “全長15里的采摘迷宮,三年掛果,到時候歡迎你來。”王樹琴所說的“迷宮”是她最新設計的農業觀光游項目,“這里種的是覆盆子,又叫樹莓,既是水果,又可當藥,栽下后三年就有收益,1畝收入5000多元。”
 
  王樹琴是山西靈丘縣下野窩村的黨支部書記。下野窩村地處靈丘縣山川交接地帶,這個有176戶700多人的小山村,目前仍有42戶貧困戶。村里人均耕地雖多,但土壤沙質,肥力不夠,種植傳統農作物廣種薄收。“很多人家幾十畝地,一年收入少得可憐。遇上災年,連本都收不回來”。不過,這里的土壤尤其適合種西瓜,村民一直以來就有種西瓜的傳統。由于日照充足,西瓜不僅產量高,而且沙甜多汁、皮薄籽少、沾刀就裂。但種西瓜投入勞力較大,加之近年受外地廉價西瓜沖擊,下野窩村西瓜種植面積一直在縮小。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已小有成就的王樹琴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回村競選村委會主任。“下野窩的西瓜遠近聞名,水和土壤都沒有污染,現在城里人都希望吃到綠色健康食品。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想試一試。”
 
  那一年,33歲的王樹琴競選之旅異常順利,高票當選。她也成了靈丘縣為數不多的女村干部。“大伙兒覺得她在外邊見過世面,能帶領大家致富。”
 
  村民習慣稱王樹琴為“小琴”。剛剛當選的小琴首先謀劃的是為下野窩西瓜“創牌子”。“種西瓜,收益遠比種玉米、豆子高,下野窩的西瓜就是一個品牌,要引領村民致富,必須打響這個品牌。”
 
  “村民種西瓜的技術沒問題,但品種需要改良,種植用肥也需要改進。”于是,王樹琴帶上幾位村民代表到北京農科院考察,最終帶回了金太陽、黑美人、蜜小寶等七八個新優質品種,并說服種植戶不用化肥只用農家肥。
 
  為了打消農戶的顧慮,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王樹琴動員瓜農成立“老旺西瓜合作社”,并注冊了西瓜商標“老旺”。“老旺賣瓜,可不是自賣自夸!”由于完全施用農家肥,老旺西瓜市場認可度出奇的好。“外地西瓜賣五六毛錢,我們老旺西瓜一直是一元錢,沒降過價,而且市場非常好。”王樹琴談起當初的決定很是得意。
 
  不過,王樹琴的目標遠不止如此。2012年,她提出了舉辦“西瓜采摘節”。“老旺西瓜雖然銷路不錯,但還不夠‘旺’,辦采摘節,不僅可以提高老旺西瓜的知名度,還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但首屆西瓜采摘節的舉辦,并不如王樹琴想象得那么順利。“不少種植戶反對,認為花費太大,得不償失。”在村民代表會上,王樹琴堅持舉辦西瓜采摘節,“花費我來出!”
 
  “那年,我1畝地光西瓜就收入4000多元,還不說套種的蘿卜。采摘節幫了我的大忙。原本家里勞力不夠,眼看著西瓜熟了賣不出去,采摘節后,我開著三輪車出去賣瓜,一說是下野窩老旺西瓜,不到半天工夫一車西瓜就被搶完了。現在,村里的西瓜都是訂單式采購了。”曾反對舉辦采摘節的村民鄭銀佳,因為采摘節的舉辦再也不用開著三輪車到處叫賣了。
 
  2015年,老旺西瓜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老旺西瓜合作社也被評為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也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的123戶,帶動村民年增收120萬元,戶均增收近萬元。全村西瓜種植面積也從2011年的不到100畝,發展到如今的600多畝。
 
  2015年,靈丘縣成立了瓜果蔬菜技術協會,王樹琴當選為會長。“現在老旺西瓜已經進入北京市場,市場認可度相當好。另外,從去年開始合作社的種植品種也實現了多元化。”
 
  2016年,王樹琴出任下野窩村黨支部書記。在王樹琴的努力下,村里與投資商簽訂了三年的土地流轉合同,合作建設200畝的中藥材虎杖種植基地。2017年年初,王樹琴規劃種下了180畝的樹莓采摘園。
 
  鄰近的大同縣黃花種植收益不錯,王樹琴兩次帶領村民代表前往考察。“黃花種植畝產上萬元,這里和大同縣氣候、土壤條件都差不多,去年試種了30畝,今年擴大到了250畝。”
 
  下野窩村的成功成了鄰村學習的榜樣。為了帶動周邊村民致富,王樹琴不僅常年為鄰村40多個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還提出為愿意試種老旺西瓜的鄰村村民免費提供種苗,統一培訓,統一銷售。
 
  “前段時間,她又為村里引進了箱包加工廠,村里的婦女干完農活或者是農閑的時候,就到箱包廠干活,打工不出村,掙錢、種田兩不誤。”
 
  在下野窩村采訪時,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發現,田里的農活大多是女人在干。“村里的男人呢?”“村里的男人都跟著小琴的老公外出打工去了。”村民告訴記者,王樹琴的老公鄭春衛是村里最早外出務工的“泥瓦匠”,現在已經是外出務工的領頭人。記者采訪時,他正帶著村民在大同市一處高檔寫字樓干活。
 
  泥瓦活是下野窩一帶村民的傳統,經過前幾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北京、太原、大同等地高端建筑裝修市場。這個只有700人的小村,在外干泥瓦活的村民就有100多人。每年農忙的時候就回村干活,農閑時就組隊外出務工。因為有固定的務工渠道,就業相對穩定,收入普遍較高,每年大約干半年多,人均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