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家最后一批晚熟芒果9塊錢一斤,一共賣了2.5萬斤。今年我家芒果一共賣了72萬多元。”11月5日,仁和區務本鄉葩地村火燒橋組的何仲澤高興地說。
近年來,務本鄉探索發展特晚熟芒果,打出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差”牌,讓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增收的產業發展路。
“我家一共種了60多畝芒果樹,有40來畝掛果,今年賣了9萬多斤,純收入就有60多萬元。這樣好的收成,離不開政府引導我們發展特晚熟芒果,還請專家來傳授種植技術。”何仲澤笑著說。
10多年前,何仲澤就開始用退耕還林地種芒果。何仲澤說:“當時種的芒果品種雜,一斤芒果2、3塊錢,但比種糧食強,我就把家里的田地全種上了芒果。后來,政府引導我們發展晚熟芒果,還組織我們到總發鄉等地參觀學習,請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種植技術。現在種的特晚熟芒果很俏,除剛開始賣6.5元一斤外,其余都是8、9元一斤,收購商爭著收購。”
靠種芒果,何仲澤家走上了致富路,現在他家里不僅有農用車、新型拖拉機,還買了輛別克suv,一幢500多平方米的兩層樓房主體已完工。
與他同組的楊正芳家種了15畝芒果,掛果約10畝。她說:“今年我家芒果賣了25萬元。種芒果比種糧食、種生姜強多了,現在家里的田地都種上了芒果,果子熟了收購商上門來收,很方便。”
“葩地村芒果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掛果4000多畝。從10月8日開秤賣芒果以來,現已賣了80%,預計11月20日左右賣完。”村委會主任劉朝仁說,今年全村推廣芒果幼果套黃袋技術,果子長到八成熟時再換成白袋,將芒果成熟期再推遲半個月左右。這一技術,讓本地芒果價格打了個“時間差”,成了外地客商的“搶手貨”。
早在1997年,葩地村就有人引進芒果準備發展特晚熟芒果,但因為剛開始種植,無技術無經驗,栽下去的芒果樹成了景觀樹,要么不結果,要么結果產量不高,質量不好,銷不出去。
2009年,在仁和區科技局的幫助下,區新型農民培訓學校把課堂搬到了村民的“家門口”,由新農校的芒果種植專家為他們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從栽種到采收,對村民進行手把手的傳授。
劉朝仁說,現在,每年區委黨校新農校的老師都要來給種植戶培訓芒果種植技術,為果農傳授花期管理,薊馬危害、果實蠅的預防和防治技術,芒果果實套袋技術等知識,為果農種植管理好晚熟芒果提供技術支撐。
如今,葩地村410戶村民,95%都走上了種植特晚熟芒果的致富之路。當其他地方的芒果都已經下市的時候,葩地村的特晚熟凱特芒果才剛剛上市,芒果供不應求,價格也是節節攀升,今年平均每斤4.2—6元。
目前,村上的特晚熟芒果已經銷往北京、上海等地,由于成熟時間是在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還返銷到了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