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四十出頭的張明洪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太和華僑農場四隊的一名普通農民,除此以外他還有許多頭銜,賓川縣興宏達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賓川宏宇果蔬協會會長、賓川林豐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云南省專家協會賓川分會葡萄示范莊園(副會長)、賓川縣工商聯執委。
當然,與這些頭銜相比,張明洪身上最閃光的還是那個外號——黑提王,這是他一切榮譽的基礎,讓一個普通農民每畝地收入從600元增至近萬元。大理州以賓川為核心的富民“金果果”——賓川富硒葡萄也由此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20年前,張明洪從昭通市來到賓川。他看到鄉親們不懂科學技術,生產落后,生活過得苦,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定要多學農業技術,傳播農業技術,改變農村的貧困和落后,讓鄉親們多掙錢,掙大錢。”張明洪暗下決心,然后開始認真學起農業技術知識。買書訂報,查閱各種資料,到縣城里聽各種農業知識講座,拜訪農業專家,還經常花高價買回一些作物品種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做試驗……
然而,家里人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的錢上學學知識,種地不僅不比別人多賺錢,反而盡賠錢。有的鄉親笑他傻,學那些知識白學了,種地還不如我們一字不識的,學知識有啥用?有的人甚至給張明洪起了個綽號,叫他“張大傻子”。
在非議聲中,“張大傻子”不僅沒有妥協,反而一年后帶著自己的夢想,獨自一人到山東考察學習葡萄種植技術去了。學成回來,他引進了紅提葡萄在自家的兩畝責任田內試種,同時在熟人圈里以簽訂鮮果回收協議的形式進行推廣。
不過就像之前一樣,這種對傳統農業方式的挑戰,親戚朋友都勸他不要冒險,畢竟當時賓川種蔬菜、種柑橘還可以,可種葡萄尚無先例。但張明洪哪管這個,硬是頂住了壓力,成為后來賓川種植葡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冒了很大的風險,背了很多的罵名,但僅賣葡萄苗的收入就達到2萬余元,這是我的第一桶金啊。”每每談及,張明洪無比感慨。
張明洪率先在賓川太和農場種植紅提葡萄,到1999年,他引進推廣的紅提葡萄已發展到8畝,2000年發展到40畝,2002年,全縣農戶在他的引導和指導下共發展紅提葡萄800畝。2003年,張明洪開始將回收的紅提葡萄銷往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年轉口貿易葡萄600余噸,隨后便逐年攀升,到2014年已達4000噸。張明洪還建起了冷庫、葡萄專用有機肥銷售部等配套設施,大力推廣高科技含硒有機肥栽培技術,培育出硒元素含量達到50mg/100mg的富硒葡萄……
張明洪依然是鄉親眼中那個不循規蹈矩的人,但堅信科學技術和天道酬勤的他,終于在葡萄種植的路上越走越成功。如今,葡萄已成為賓川縣的一張名片,“張大傻子”的故事,也變成了一個勵志的樣本。
一定要多學農業技術,傳播農業技術,改變農村的貧困和落后,讓鄉親們多掙錢,掙大錢。率先走上致富路的張明洪沒有忘記這個最初的決心,于2012年創建賓川林豐商貿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個集種植基地、葡萄加工、農民入社、產業化帶動為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將生產經營模式定位為“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積極引導和帶動農民致富,實現農民增收。
而目前,合作社會員已從建社時的7戶發展到186戶,會員遍布全縣10個鄉鎮、3個華僑社區,僅大營鎮瓦溪一村加入合作社的會員就發展葡萄3000畝,雞足山鎮東邑村發展2000畝。企業建立的3000畝富硒葡萄科技示范園已帶動農戶2130戶,直接帶動葡萄種植面積近10000畝,戶均葡萄年收入達60000多元,間接帶動農戶3萬戶,帶動葡萄種植5萬畝,對賓川產業發展起到了的引領作用,為引領和創建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現代新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民營企業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