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穿行在兩當縣站兒巷鎮的大山深處,五月的馬莊村大地綻綠。沿著蜿蜒的山路通往一片隱秘的山地,還沒到達,雞鳴聲已入耳內。來到養雞場,只見方治林嘴里一邊呼叫著,一邊往地上撒飼料,隨即,雞群迅速圍攏過來,爭搶著地上的飼料。
54歲的方治林是站兒巷鎮馬莊村的能人大戶、“養雞達人”。“我去年開始搞養殖,做得還不錯,今年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在這里了。”說起自己的養殖經歷,方治林打開了話匣子,2016年4月,作為馬莊村村委會主任的他,得知發展特色產業的獎補政策后,心生搞養殖帶動村民增收脫貧的念頭,瞄準養雞產業后,他在自家十幾畝的荒山地上建起了雞舍,買了5000只雞苗,和五戶貧困戶一起投入20萬元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開始了養殖之路。
萬事開頭難,養雞初期并不像方治林想象的那么順利。“因為去年剛接觸養雞這一行,很多技術跟不上,走了好多彎路。”方治林告訴記者養殖過程中的艱辛,有時候遇到雞生病,要經常通過觀察毛色、糞便來辨別,一天最少要進雞場四次,后來通過鄉鎮干部的幫助和縣上專家的技術指導,才使得養雞場慢慢步入正軌。
經過一年的摸索和經驗積累,方治林的養雞場有了一定的規模,也使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今年養雞場進行了擴建,光雞舍就占到800多平方米。”方治林說,隨著銷量的不斷增加,他擴建了養雞場,增加了雞的品種,目前雞場的雞上萬只,很多雞都是銷往四川、陜西等地。
近年來,兩當縣扶持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創出了小康互助組帶動貧困戶的“兩當模式”。據站兒巷鎮副書記王達介紹,馬莊村作為站兒巷鎮貧困面最大的村,通過政策支持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在小康互助組發展模式的帶動下,形成了“合作社+農戶”的帶動模式,方治林成立的合作社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發展起來的,剛建合作社時,他投入15萬元,五戶貧困戶每戶政策補助1萬元入股共5萬元,每年進行分紅。
“多虧了好政策,才讓我們有了盼頭。”方治林難掩心中的喜悅,2016年養雞場創收20多萬元,五戶參股貧困戶,每戶能分紅5000余元,另外一些貧困戶還在養殖場務工,最多的可以拿到6000余元。
養雞場旁有一間10平方米的活動板房,這里就是方治林的“守護地”。如今的他,辭去了村委會主任的職務,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養殖合作社。“這里就是我的家,每天不聽著雞鳴我都睡不著覺。”方治林坐在門口,看著活蹦亂跳的雞,滿眼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