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車子一路顛簸,駛向平江縣童市鎮大山深處的東源村。這里群山環抱,滿目蒼翠,流水潺潺的東源河橫穿村子,“百花菌業”就坐落在東源河邊。食用菌產業大棚溫暖濕潤,菌香撲鼻,只見蘑菇在春風中,一個個搖頭晃腦“搖擺”起來。
“今年的蘑菇長勢喜人,到了5、6月份一天可以收一千多斤哩,今年年底不僅可以摘掉貧困帽,我家還準備建新房子!”貧困戶曾錦江笑容燦爛。可就在一兩年前,脫貧致富的夢他做都不敢做。
東源村雖生態環境優美,但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山多地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1900余人,未脫貧人口205人。脫貧攻堅大會戰打響,老黨員吳歡平帶領貧困戶“抱團”脫貧,開展食用菌特色農業扶貧項目,小小的蘑菇為貧困戶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52歲的老黨員吳歡平,年輕時走南闖北,打過工創過業,1996年,他尋思著回家鄉帶著鄉親們干一番事業。那一年,他在外地邊打工邊學習養殖技術,一年下來雖只剩630元錢回家,但他取回了“真經”,幾年時間成為當地較大的養殖示范專業戶,帶動幾十戶貧困戶脫貧致富。2013年,他發現食用菌產業生產周期短、成本低、價格穩定、原料易得、市場消費量大、生產時間靈活、經濟效益可觀而且生態環保,他帶著鄉親們赴浙江、湖北等地學習技術,了解市場后,開始擼起袖子加油干。幾年里,他碰過壁、遇到坎,起起落落幾回,但仍不忘初心。2016年,他的“百花菌業”占地規模近10畝,帶動7戶貧困戶27人參與,不少人在產業基地既打工又入股,一年的工錢加上年底的分紅,最高收入的貧困戶一年有7、8萬。鄉親們親切地稱老吳為“蘑菇哥”,他也樂意接受,他說這愛稱既體現了鄉親們的愛,也說明他還很年輕。“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今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干部群眾積極性更高,今年來駐村的扶貧干部和鄉鎮干部上門十多回。如何擴大規模和市場,帶領更多的貧困戶‘抱團’脫貧,成為大家共同的使命和任務!”
“我和老婆是技術員和工人,負責摘菌和上菌包等工序,兒子是90后,勤勞肯干思維活躍,負責學習新的技術和市場售。”曾錦江一邊和愛人在廠房上菌包,一邊介紹。曾錦江一家三口都在這里,幾年前,他的愛人患病花去了幾十萬元的醫藥費,一貧如洗、負債累累的家庭又遇上天災——家里的土房子在一場大雨后坍塌成為一片廢墟。“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成為精準扶貧的對象。今年金融扶貧服務上門,我足不出村就領到了5萬元的免抵押貸款,政府還幫忙出利息,有資金入股老吳的‘百花菌業’啦!”老曾預計一家人今年除去近5萬元的工錢,年底至少有2萬多的分紅。
曾錦江說:“剛開始還有點不敢加入,祖祖輩輩都種的水稻,沒經驗沒技術,種蘑菇行得通嗎?‘蘑菇哥’踏實認真的作風打動了我們,他做一行鉆一行,吃飯做夢都想著蘑菇,他承諾,‘你們只安心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銷路和盈虧我負責,就算虧了錢,一分錢工錢也不會少給大家!’”
該鎮黨委副書記易恒持介紹,今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為充分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平江縣決定在全縣農村黨員中深入開展“雙帶雙心”(即先富黨員帶頭扶貧獻愛心、貧困黨員帶頭脫貧樹信心)黨建主題活動。
在童市鎮,像吳歡平這樣帶領村民和貧困戶“抱團”發展特色產業的黨員,目前已有60多人,今年,幾十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雙帶雙興”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童市鎮確定先富黨員61名,貧困黨員23名,通過產業幫扶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幾十戶貧困戶走進積極脫貧的隊伍。”易恒持說:“通過發動本村本地富裕黨員幫扶身邊的貧困戶,在技術、用工等需求方面會更對貧困戶的‘味口’,效果會更明顯,成效會更長久。像老吳這樣的典型可復制的經驗我們會逐步在全鎮推廣!”
臨走時,易恒持熱情相邀:“明年春天再帶著你到山里走一回,到時這里將又是一番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