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太谷縣農機部門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入和推廣薯類種植技術及機具,引導農戶優化種植結構。
一、發展馬鈴薯種植。農機部門引入了脫毒種薯早熟品種,較傳統品種產量可提升30%-50%,畝產量達2500—3000公斤,畝收入3000元以上。在種植技術上引入了馬鈴薯播種機、上土機、殺秧機、收獲機,馬鈴薯種植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使擴大種植面積成為可能。
二、發展山藥種植。農機部門把山藥種植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采取了多種措施加以推進。去年引進了山藥開溝機、山藥收獲機,今年進行株行優化,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改進了施肥、灌溉技術,引進了打洞種植、塑料墊膜種植、U型槽播種種植、秧苗架鐵絲掛網等技術進行機械化種植。
下一步,該縣計劃用3-5年時間,盡量在地理保護范圍、鄉村發展等方面形成規模效應。
三、發展紅薯種植。農機部門下大力氣從品種、機具、種植工藝、收獲后深加工等多個方面開展紅薯種植工作。引進了早熟型、烤薯型、食用與淀粉加工兼用型、蔬菜型等10多個品種。改善了傳統的種植農藝,改小壟種植為大壟種植,便于機械操作。引入起壟鋪膜機、注水移栽機、薯類收獲機,實現了紅薯種植全程機械化操作,紅薯平均畝產有望達到3000公斤左右,畝收入接近5000元,較種植玉米顯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