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澤頭村,只見一排排新瓦房布局合理,色彩、高低一致;硬化過的村道也是寬窄整齊,四通八達;圍墻上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公益宣傳畫,路邊樹木蒼翠,路燈排列整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垃圾桶;村口新落成的文化廣場上健身器材、大戲臺、綠色長廊一應俱全,整個村就像城市里一個物業完善的居民小區。
大澤頭村位于母豬河畔,河流沖積形成的肥沃土壤,給大蔥的生長帶來了獨特的“溫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村里的土壤是富含有機質的粘性土,并臨近東湯村溫泉,地下水溫比鄰村要高4—5度,這都是大蔥生長的有利條件。”在村頭,記者遇到了前往地里察看蔥苗長勢的邱洪良,他一邊說還時不時查看手機上的農經信息。
說起村里大蔥暢銷的原因,邱洪良一臉的自豪。他說,大澤頭村的大蔥高、長、脆、甜,“個頭”平均120厘米,最高150厘米。村里的大蔥不僅外形好,而且特別適宜生吃,辣中帶甜,甜中有脆,口感極佳,深受人們的喜愛,這幾年的價格也是一年比一年高。他家里種了2畝大蔥,去年收獲12000公斤,平均每公斤價格為1.8元,收入可觀。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俊波告訴記者,大澤頭村種蔥歷史悠久。盡管品質優良,但以前大蔥并不暢銷。2007年文登區府辦包扶大澤頭村后,看到村里有好東西卻賣不出去,深感可惜,就積極地向一些單位推銷。憑著優良的品質,大澤頭的大蔥很快受得這些單位食堂的歡迎。
2007年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俊波主動牽頭,聯合村里的種植大戶,成立了東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把單干的一家一戶聯合起來,“抱團”闖市場。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對大蔥實施統一管理和銷售,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定期邀請專家進村,為村民免費提供種植、田間管理、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不但提高了大蔥品質,還節約了成本。自此之后,菜農只要有種菜方面的難題,就會找到合作社,合作社就會為菜農出謀劃策,實現了生產和銷售一體化。
2009年4月,合作社借鑒“山馬于西瓜”的經驗,決定注冊屬于自己的商標,以此提高大蔥的知名度。劉俊波多方聯系,為村里的大蔥注冊了“東巡牌”商標,大澤頭村的大蔥自此走上了品牌化道路。
劉俊波告訴記者,將大澤頭村出產的大蔥注冊商標定為“東巡牌”,源于村里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秦始皇東巡時,路經此處,被這里成片的菜地所吸引,臨行時帶走了一批大蔥,自此之后,這里的大蔥就成為秦始皇的御用食品。”
村里的種蔥大戶劉昌永告訴記者,有了商標后,他們的大蔥成了搶手貨,不僅價格翻了一番,蔥農的收入也水漲船高。而且,貼上“東巡牌”商標后,大澤頭村的大蔥很快受到大型連鎖超市的青睞。
如今,全村248戶人家有170多戶村民從事大蔥種植,全村種植面積達200多畝,年產100萬公斤,大蔥供不應求。村里還與威海、榮成等收購商、大型超市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實現了產銷對接。
村兩委順應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同時配套種植西紅柿、黃瓜等綠色蔬菜,形成系列產品,打造“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面對未來,“兩委”干部更是信心滿懷,決定實行大蔥深加工,與有關部門聯合,研發和生產蔥汁、調味包等深度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拓寬升值空間,使大蔥長成大產業。
農村經濟壯大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及衛生環境也得到全面改善。村兩委干部帶領村民們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經過連續幾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全村主要道路的全面硬化,村民的居住條件、出行條件大為改善。
環境美了,維護是關鍵。大澤頭村從村內選用了3名責任心強的保潔員分工負責主要街道,加強日常保潔管護,使村內環境衛生常潔常新。他們還以宣傳教育為引導、以村規民約為保障,通過張貼文明標語等形式,引導村民自覺維護保潔員的勞動成果,形成“建設環境我參與、保護環境我來做”的濃厚氛圍。
整潔環境來之不易,村民也格外珍惜,誰家門前有垃圾,都自覺清掃干凈。劉俊波說:“村民們如今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不再隨地亂倒垃圾了,村民們的衛生、環保意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去年10月,大澤頭村在村口建設了一處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休閑文化廣場,廣場面積1000多平方米,投資40萬元,大戲臺、管理室、綠色長廊、路燈、音響等一應俱全,還安裝多功能體育健身設施。村民們紛紛表示,文化廣場的建成,不僅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民心,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和諧進取的文明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