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河南澠池:一棵花椒樹的致富經

   日期:2017-05-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02    評論:0    
  初夏午后,炙熱的空氣四散。史成芳一家正在不召寨村的坡地上給花椒樹除草、剪枝,忙得不亦樂乎。“花椒是個寶,致富離不了;農民要致富,快栽花椒樹。”史成芳直起身來,一邊用手捶腰,一邊樂呵呵地說。
 
  史成芳所在的不召寨村,地處河南省澠池縣坡頭鄉,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飯”這句民謠道出了村民當年多少的無奈與辛酸……近年來,他們依靠種花椒不僅脫貧致富,還樹起了“中原花椒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門外漢”變成“土專家”
 
  走進不召寨村,2600多畝花椒樹一片青翠,枝頭上掛著成串的花椒果,空氣中彌漫著椒香。
 
  一顆花椒樹如何撬動山村脫貧致富路?“脫貧路上,離不開史明朝這樣的帶頭人。”坡頭鄉黨委書記張濤說。
 
  在過去,不召寨村豐年光景一畝地能收成500斤小麥,遇到干旱年份,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
 
  2002年,不召寨村被列為實行國家退耕還林政策重點村,但當地土地貧瘠干旱,不太適合種植果樹。為找到脫貧門路,村黨支部書記史明朝寢食難安。
 
  就在史明朝一籌莫展時,隔壁鄰居王玉民家門前種的十幾棵“大紅袍”花椒樹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十幾棵花椒樹長勢喜人,果粒大而飽滿。
 
  史明朝眼前一亮:花椒耐旱、耐瘠,產量高、價不低,咱這山坡地正適合,加上免征的農業稅和退耕還林補貼,種花椒肯定中!
 
  當他把想法告訴家人時,卻遭到當頭一棒。“你沒技術沒經驗,一把年紀了,就別逞這能了!”對于村里種蘋果的失敗經歷,史明朝至今心有余悸。
 
  史明朝覺得,國家都有政策了,自己的路子肯定是對的。他去陜西韓城的花椒種植基地考察,請專家化驗土壤樣本,然后根據土壤類型、栽種作物來給土地“配餐”,還從韓城購買了花椒樹苗。
 
  “凈搞些不中看又不中用的東西,凈花冤枉錢。”埋怨歸埋怨,家人還是積極幫忙干活。
 
  他試種了近13畝,由于不懂技術,史明朝走了很多彎路。就是在一次次“吃虧”中,史明朝學到了許多技術知識。
 
  一年后,試種的花椒長勢旺盛、有1米多高,證實了村里適合花椒的種植。2007年8月,正是花椒成熟的季節,史明朝種植的花椒初次掛果。2008年就實現收入8000多元。
 
  “種花椒屬于粗放型管理,只要便于通風、光照和采摘就行。”談及種植花椒技術,史明朝儼然一位專家,“雖說是粗放管理,但不能不管,花椒樹最怕‘兩荒’,一怕地荒,二怕樹荒,該給地里除草必須除草,該剪枝時必須剪枝。”
 
  坡頭鄉通過專業機構的正規培訓及“傳、幫、帶”的方法,一批“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成為活躍一片農村經濟、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中堅力量。
 
  “這些土專家的技術實用、好學,沒有花架子,更對群眾口味。發揮好土專家的作用,對于脫貧攻堅,可謂四兩撥千斤。”張濤說。
 
  從“不理解”到“欣然接受”
 
  “咱們莊稼人種地就是靠天吃飯,遇上下雨咱就多收點,老史花錢去折騰花椒樹,能賺的回來嗎?”村民們一度對史明朝這種近似執拗的堅持感到不解。
 
  史成芳同樣經歷了從“不理解”到“欣然接受”的思想轉變。史成芳家可以用“窮得叮當響”來形容,拉扯一對正在讀書的孩子,全部收入來自幾畝靠天吃飯的貧瘠土地。
 
  如今,花椒樹成了他家的“脫貧樹”,他的生活因花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剛開始種花椒時,心里也沒底氣,不知道中不中,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種了3畝。”說到花椒樹帶來的好處,史成芳頗有感觸:“現在年收入好幾萬多元了,不但脫了貧,生活條件也改善了。”
 
  花椒效益凸顯,村民們的顧慮打消了,大家開始紛紛前來“取經”。史明朝一邊傳授技術,一邊通過實驗對技術進行不斷地改良,提高花椒的品質和產量。
 
  他先后探索和改良了合理密植、病蟲防治、平衡施肥、管理修剪等技術,使花椒掛果期縮短一年。
 
  從苗木選購,到地里栽種,從田間管理到采摘晾曬,史明朝都悉心指導,不遺余力。這些帶頭栽種花椒樹的村民,家里人均年收入都比退耕還林前翻了幾番。“我們產的花椒,比其他地方質量高,更賣得起價!”史成芳說。
 
  “這兩年,我租賃村民閑置的土地種花椒,2012年種了20畝,2013年種10畝,加上以前自家土地13畝,我自己總共種了40多畝。”史明朝說。
 
  通過輻射帶動,花椒樹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樹。今年,不召寨村的花椒種植面積達到2600多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80%以上。坡頭鄉全鄉累計發展面積近2萬畝,花椒品牌逐步在全國叫響。
 
  過去“引苗種”,如今“育苗賣”
 
  “我們這里花椒一熟,不用出門,陜西、甘肅、重慶等外地客商就來收購了,有多少收多少,2016年實現收入800萬元。”史明朝說,現在是賣青花椒的季節,價格10塊錢一斤;到8月份,曬干后的紅花椒價格是40塊錢一斤。
 
  對于不召寨人來說,單純賣花椒果感覺不過癮。“種果的不如種苗的,種苗的不如賣苗的!”史明朝說,我們村由過去的“引苗種”到如今的“育苗賣”。
 
  不召寨村過去是荒山,土質貧瘠,栽下的小苗存活率不太高。如果再次購果苗,價錢太貴。
 
  為了節約資金,史明朝到向專家求助,請求專家上門指點育苗。有了自己的果苗后,除了補栽死苗的土地外,既賣果,又賣苗。
 
  “今年我培育了10多畝花椒樹苗,明年就可以出售了。”村民史軍法信心滿懷。
 
  如何實現最大效益,打造出一條精加工產業鏈?2013年,該村建起了一個花椒倉儲加工廠,著手對花椒進行深加工,采用先進技術對鮮果進行烘干處理,延長儲存時間,對花椒的皮、籽、梗、葉進行二次加工。
 
  小花椒做成大產業。近年來,澠池縣把發展花椒產業作為一項系統的民生工程,目前已覆蓋全縣12個鄉鎮。成立了澠池縣花椒協會、椒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引導農民強化管理、提高效益。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在“土專家”的指導下發展種植業,既可照顧家庭,又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享受入股分紅。
 
  目前,澠池縣形成豫西近10萬畝大紅袍花椒生產基地,年創收3億元。同時注冊了“韶山紅”“韶森紅”等商標,榮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遠銷重慶、山西、陜西、山東、沈陽、新疆等地。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澠池縣委書記楊躍民說,通過能人領辦合作社、成立龍頭企業等途徑,實現“輸血”與“造血”并舉,鼓勵群眾主動學技術,找到脫貧致富的新路子,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