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巢湖流域是歷史上的“魚米之鄉”。但是自上個世紀末以來,隨著環巢湖流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的劇烈活動,使環巢湖流域的污染負荷每年以10%遞增。除了城市民居生活和工業點源污染外,還有土壤污染、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農業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和畜禽養殖的糞便。
巢湖市中垾鎮濱湖村的張德應一早就在大棚里忙著采摘番茄。他告訴記者:“按照今年的行情,一畝地大棚番茄純利潤能賺到1.5萬元。”張德應家種了近6畝地,采用一季水稻一季設施番茄的模式耕作。他說:“番茄下市后,就要讓茬種水稻了。去年,我家每畝水稻產量有650公斤左右呢。”
張德應家農田的耕作模式就是當地流行的“水稻+設施番茄”耕作模式。“水稻+設施番茄”耕作模式讓當地農民嘗到了“土里掘金”的甜頭。2016年該模式應用面積已達1.2萬畝,是目前全市糧經耕作新模式中應用面積最大的一種。
據介紹,糧經結合,減少了水稻化肥施用量。由于番茄生產過程中施用了大量的有機肥,一般下茬水稻僅畝追尿素5公斤或水稻專用肥25公斤,較麥(油)茬水稻畝減少化肥施用量75%左右。
巢湖市農委副主任李立勝表示,由于實行水旱輪作,使番茄的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無法生存,病蟲害危害減輕,田間用藥較常年菜區種植番茄減少50%以上。水稻、番茄等輪作有效地減少了化肥、農藥施用量,避免了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而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李立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種糧經耕作新模式既豐了“米袋子”,水稻畝產一般在550公斤左右,又滿了“菜籃子”,設施番茄畝均產量一般在6000公斤左右。2016年全鎮番茄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46億元,畝均純收入1.8萬元,戶均純收入5萬多元。
巢湖市因地制宜,創新耕作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條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目前,除了“水稻+設施番茄”耕作模式,巢湖以蘇灣和廟崗為代表的“水稻+設施西瓜”耕作模式,烔煬的“水稻+地膜草莓”耕作模式,蘇灣、夏閣的“水稻+黃皮洋蔥”耕作模式都在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