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二十年培育和發展,通海蔬菜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據通海縣農業部門統計,去年全縣蔬菜累計播種面積達32.9萬畝、總產量126.8萬噸。全縣99%的農民都種菜,千家萬戶的農民通過高度組織化生產,走出了一條富有地方特點的蔬菜產業“軟規模化”路子。
這條“軟規模化”路子是靠科技推廣運用、社會化服務和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的,與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一個種植大戶就種幾百畝、幾千畝地的“硬規模化”相對的。因為通海縣農民人均耕地不足0.7畝,全縣在發展蔬菜產業時,從人多地少的縣情出發,充分發揮農民精耕細作的傳統優勢,在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下,通過高度組織化生產把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最終實現了蔬菜產業的“軟規模化”發展。
通海縣農業局產業辦主任楊飛運告訴記者,通海蔬菜產業的“軟規模化”路子如果沒有組織化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的生產就很難完成,而通海蔬菜產業的組織化生產是在政府引導下,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完成的。
目前全縣已形成了標準的組織化生產模式,即“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標準+管理”的產業化運行機制。云南通海宋威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何玉梅告訴記者,企業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企業肩負著把千家萬戶農民組織和調動起來實現蔬菜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生產的使命,企業與菜農是利益緊密結合的共同體,只有把菜農組織起來,按照市場的需求去生產,最終才能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位在宋威公司帶動下種菜的通海縣楊廣鎮楊廣村委會楊廣五組的菜農周麗萍說:“近年來,在宋威公司帶動下,我家種了2畝多蔬菜,生產的標準嚴格按企業的要求去做。種出來的菜80%至90%都由公司按市場價收購,近年來我家平均每年種菜的收入有三四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蔬菜產業“軟規模化”的路子使廣大農民能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以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增強了應對市場變化和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雖然大部分家庭只能種一兩畝蔬菜,但千家萬戶的菜農合起來的規模優勢在市場上卻有著很大的競爭力。每家每戶通過種菜,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農民有了穩定收入,農民就業和增收等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通海蔬菜產業“軟規模化”的好處所在、精髓所在和值得總結的經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