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養蠶,在我國已傳承了5500多年。近年來,隨著蠶桑資源的多元利用,由于桑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飼料桑及其產業化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由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飼料糧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蛋白質飼料的缺口比較突出,導致大豆進口量持續增加。我認為,充分合理地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飼料桑,替代進口大豆,既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又有現實的可行性。
首先,飼料桑是優質的蛋白質飼料資源。有研究證明,飼料桑營養價值高,能夠提高畜禽產品和水產品品質。而且桑樹為多年生木本植物,生長迅速,單位面積產量高。高產桑園每年產鮮葉量可達每公頃45噸,折合干桑葉約每公頃15噸,其蛋白質產量相當于1-2公頃大豆的蛋白質總產量。
桑樹作為飼料,還能夠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桑樹擁有發達的根系系統,耐寒、耐旱、耐澇、耐貧瘠、耐鹽堿,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等功能,因而是一種較理想的生態治理樹種。種植飼料桑不與糧食爭地,可以在丘陵、山區、沙漠地區、石漠化地區甚至三峽庫區消落帶栽種,也可以利用零星邊角土地種植,挖掘非耕地資源的潛在價值。
其次,發展飼料桑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我國居民食物需求結構變化,養殖業快速發展,國內飼料資源短缺,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的背景下,發展飼料桑,可以替代過量進口的大豆,抵御大豆高度依賴進口可能產生的風險,保障飼料供應和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
飼料產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飼料原料資源的緊張和短缺,特別是蛋白質飼料資源更為緊張,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情況。國內蛋白質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迫在眉睫。在眾多的新型蛋白質飼料開發中,桑樹因其良好的生物特性、成熟的生產技術、低成本、綠色生態及可持續性,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我國蠶桑產業的傳統路徑是種桑、養蠶、繅絲,但是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蠶桑實用技術難以突破、國際競爭加劇等一系列因素,極大地制約了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種桑不一定養蠶,養蠶不一定繅絲”,進行蠶桑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蠶桑產業轉型,是實現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新路。發展飼料桑,開發桑葉類飼料,不僅有利于減少養殖業對進口蛋白飼料原料的依賴,緩解蛋白質飼料短缺,還可以促進我國蠶桑產業的轉型發展。
最后,大力發展飼料桑,資源、技術、市場空間廣闊,具有可行性。桑樹適應性強,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比如,我國北方鹽堿地、干旱半干旱耕地、沙漠地面積較大,有些不適宜種植糧食及其他作物,有些種植糧食及其他作物產量很低,如果栽植飼料桑,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目前全國1.3億公頃耕地中有0.18億公頃以上鹽堿程度較重,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面積0.53億公頃,西北絲路宜桑沙漠地估計在300萬公頃以上,如果都種上飼料桑,年可產植物蛋白4656萬噸,相當于生產10827萬噸大豆,替代進口大豆綽綽有余。
飼料桑是優質的蛋白質飼料原料,可以添加到各種配合飼料之中,2012年農業部已將飼料桑列入飼料添加劑名錄。桑葉營養成分豐富,蛋白質含量較高,特別是含有動物必需的氨基酸——賴氨酸,可取代部分常規飼料與乳酸菌一起發酵制備微生物飼料。因此,發展飼料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良好的產業前景。
而且,我國桑樹栽培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現有飼料桑既可當木本栽培,也可用草本化栽培。草本化栽培可當年播種當年投產,1年機械化采收4~5次。木本栽培既可以收獲桑葉,直接用鮮葉喂養動物,也可以經過自然風干后粉碎包裝待用,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生態保護作用。經過近幾年的研發、推廣,目前不少地區已經實現了飼料桑的產業化發展。
發展飼料桑意義重大,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如果不進行科學調查和規劃,可能會事倍功半。因此,發展飼料桑產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土、水、氣必須干凈,栽植飼料桑必須先調查后發展,查明這一地區的土壤、灌溉用水和空氣質量符合環保標準,才能發展飼料桑生產。必須先規劃后發展,發展飼料桑生產,涉及到飼料市場、技術指導、產品加工、交通運輸等許多方面,如果不先進行調查研究,盲目組織發展,可能會出現要么發展不起來,要么發展起來但賣不出去的情況。必須加快桑飼料配比研究,桑葉做飼料喂食不同動物的配比,以及添加其他飼料成分也不一樣。我國目前這方面研究比較粗淺,而且重復研究較多。因此要加快研究,得出最佳配比方案,指導飼料加工企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