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芹是渦陽縣陳大鎮秀芹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2008年從外地打工回鄉后,她決定自己創業,于是成立了一個專門養殖螞蚱的合作社。由于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限,尹秀芹在創業過程中沒少走彎路。意識到這一點,尹秀芹抱著邊學邊養殖的態度,經過學習和鉆研,最終收獲了成功。同時,還帶動父老鄉親一起致富。
不甘平庸 放棄打工回鄉創業
“搭棚的時候要注意,把這根比較細的管子插到另外一個較粗的管口中,然后緊緊地固定住,要反復進行檢查,不然會不牢固。”4月15日下午,渦陽縣陳大鎮秀芹養殖專業合作社里,理事長尹秀芹正在教合作社成員如何搭建養殖螞蚱的大棚。
目前,尹秀芹的合作社共有2000多個大棚。她的合作社從養殖、裝貨、發貨、送貨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合作社里共有成員320人,帶動農戶460戶,養殖面積擴大到320余畝,種植牧草1360畝,螞蚱產量達到150噸,銷售收入2000萬元左右。
據了解,在2008年返鄉創業之前,尹秀芹在上海、廣東等地打了十來年的工。雖然自身沒有受過很高的文化教育,但尹秀芹卻是一個不甘于平庸的人。她告訴記者,打工十多年來,經歷了許多坎坷,覺得憑著打工掙錢,發家致富太難了。于是便鼓足了勇氣,決定回家創業,專門養螞蚱。
學習技術 刻苦鉆研提高質量產量
創業初期,尹秀芹花了1萬多元買了6斤螞蚱苗,建了一個養殖大棚。她細心地養殖,螞蚱的產量不斷提高,四個月后,產量達到400多斤。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擴建了12個大棚。雖然螞蚱產量提高了,但是養殖技術不成熟,導致螞蚱大量死亡。
沒有養殖技術就沒有產量,也就談不上發家致富。尹秀芹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及職業技能。認識到加強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科技時刻在進步,一刻不學習就落后,不能將新技術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就無法獲得較好的農業效益,唯一辦法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她告訴記者,認識到了這一點,她抱著這種邊學邊養殖的態度,經過學習和鉆研,終于把螞蚱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
由于螞蚱養殖技術成熟了,規模也擴大了,尹秀芹牽頭成立了渦陽縣秀芹養殖專業合作社,并就任合作社理事長。
不忘家鄉 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
尹秀芹利用所學的技術知識,帶領合作社研究了一套螞蚱系列產品的儲存和加工技術,該技術為全國首創,已申請6項國家專利。她已成為全國螞蚱行業的領跑者。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作為一名致富能手,尹秀芹時刻不忘家鄉,帶動鄉親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目前,合作社通過和貧困戶簽訂協議,采取相關措施幫助貧困人口脫離貧困。如: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讓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對貧困戶進行技術傳授,讓其參與合作社的養殖及生產,熟練掌握養殖技術,在合作社指導下讓貧困戶自主養殖,達到脫貧的目的。截至目前,共有2戶20個大棚在養殖,合作社高價回收,比市場價格高出3-4元,切實提高了他們的收入。
近年來,尹秀芹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經常去外地學習養殖技術、考察銷售市場,積極吸取別人的優點,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力爭將昆蟲類食品打入國際市場,創造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