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陳光車:“牛總”迎來致富的春天

   日期:2017-04-1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00    評論:0    
  4月16日,古田縣鶴塘鎮仙山崗山腳河邊,一群水牛或在啃食青草,或臥在泥地休憩,“牛倌”陳光車正在細心地為頭牛“大灰”梳洗。
 
  “大灰是我們家任勞任怨的勞模,我沒空的時候,全靠它領著牛群覓食。”仿佛是聽懂了老陳的話,“大灰”抬起碩大的腦袋,在主人的肩上蹭了又蹭,逗得陳光車哈哈大笑。
 
  今年49歲的陳光車是仙山村農民,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以及駐村干部的幫扶下,一年到頭跟在牛屁股后轉悠的他,不知不覺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牛能手和脫貧示范戶,村里人都親切地稱他為“牛總”。他不僅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建起了兩層樓房。
 
  命運多舛——
 
  被壓彎腰的“鐵漢子”
 
  仙山村位于鶴塘鎮西部,距鎮中心3公里,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尤其是民風淳樸,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
 
  以往村民們一提起陳光車,總是搖頭感嘆他們一家命運多舛。陳光車剛出生一年多,母親患病去世;多年來,他與年老體弱的父親陳開院相依為命,二人棲身在簡陋的祖屋里。數年前,年已八旬的老父親又患上眼疾,因沒錢治療,一只眼睛失明。貧困的家境嚇跑了一個又一個姑娘,陳光車至今未婚。每天他不僅要起早貪黑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更要外出打些零工貼補家用,生活的重擔早早地壓彎了這個壯實漢子的腰。
 
  陳光車念了一年多小學就輟學了,回到家里給別人家放起了牛,從此便與牛結了緣。陳光車說,他拿起牛鞭的第一天,父親告誡他“人勤不一定能掙大錢,但懶惰一定會挨餓”。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然而,給別人放牛一直擺脫不了窮困。“到了年底,算算掙到的錢,除去開支,所剩無幾。”緊巴巴的日子讓陳光車感到心酸,總想著趁年輕闖出一條路。
 
  1995年,經人推薦,陳光車拿出家里僅有的一點積蓄,轉行養起了當地特有的白羽半番鴨。“半路出家”談何容易,由于技術和銷路等方面的原因,陳光車的養鴨之路一直磕磕絆絆,但他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
 
  養鴨最難過的關就是病害防治。陳光車至今記得,那是2005年,已經養鴨十年的他可以算是一把好手了,可還是百密一疏,鴨群遭遇瘟疫侵襲。心急如焚的他連夜從鎮里的畜牧站買來疫苗,200多只鴨子總算救回了幾十只。刨去年初進鴨苗的近千元錢不說,還欠了1000多元的飼料賒賬。
 
  2015年2月,陳光車一家被古田縣確定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戶。
 
  峰回路轉——
 
  “老活計”鋪就脫貧路
 
  古田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陳光車一家享受到各項好政策,鎮上還針對他家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份扶貧計劃表。鎮林業公安派出所所長吳鵬舉和老陳結成了幫扶對子。老陳一家的生活,終于峰回路轉。
 
  吳鵬舉和老陳父子倆一合計,決定還是從陳光車最熟悉的養牛入手。一來,陳光車從小養牛,有經驗又有基本的防疫技術;二來,這些年隨著經濟發展,許多有條件的村民都搬走了,閑置土地多了,最為重要的是,仙山村山場大、水源好,正好符合養牛需要,在管理上也不需要重體力。
 
  通過吳鵬舉的積極奔走,2016年初,陳光車領到了由縣農業局幫扶的1.5萬元扶貧款,加上自己籌措的5000元,老陳買回了第一批3只牛犢。“加上原有的兩頭牛,瞬間覺得家里熱鬧了起來。”老陳說,“當時我笑得合不攏嘴,精準扶貧政策給了我脫貧致富的好機會!”
 
  從此,陳光車和父親一起用心養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時,吳鵬舉又幫助其申請來第二批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補助資金5000元,還為他找來鎮里的畜牧專家給予專業指導,幫助陳光車借助養牛這個“老活計”脫貧致富。
 
  養牛是件辛苦活,每天清理牛糞,喂牛吃草、飲水,頗費功夫。一年多來,陳光車家里牛舍兩頭跑,凌晨4點就爬出被窩,割草、剁草、喂牛、打掃牛圈,每次牛生病,他都精心照料。隨著牛群規模不斷擴大,父子倆也開始有了穩定的收入。
 
  談起去年的開心事,陳光車掰著手指點了起來:第一項是養牛,通過循環種養模式,他已經擁有了16只大大小小的水牛,去年底賣了5只小牛,收入2萬多元;第二項是出租耕牛,農忙時節連人帶牛一天500元,一年下來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第三項是利用空余時間種植水稻,一年收成500多公斤稻谷,解決了全家口糧問題。短短的一年多,老陳一家就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好事連連——
 
  “老牛倌”有了新期盼
 
  如今,養牛事業已初具規模,陳光車的目光也放得更遠。“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連人帶牛出租耕田的模式肯定要被淘汰。下一步我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因為專家說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費量呈遞增的趨勢。”言語間老陳不禁笑了起來,“另外,牛舍也要翻修,牛的放養要變為棚養,這些都要一步步來。”
 
  去年年底,靠著養牛的收入,陳光車父子倆在老屋邊的空地上,建起了占地7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眼看著要告別蝸居了數十年的破舊老屋,老陳相當激動。每天傍晚回家把牛安頓好以后,他總要來這里忙活一陣,不管是挑上幾擔沙子,還是抹上幾把水泥,這都讓他心里感到特別踏實。
 
  陳光車的日子好起來了,可他也沒有忘記幫助周圍的鄉親。“如今我日子過好了,不能光圖自己享受,也得幫助生活困難的左鄰右舍。”陳光車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每當村里的其他養牛戶有什么疑難問題前來請教,他總是耐心予以解答,牛什么時間喂、喂多少,天冷要保溫、天熱要通風降溫……他把自己的養牛經驗分享給其他養牛的貧困戶,希望他們早日脫貧。
 
  談起對未來的期許,陳光車不好意思地漲紅了臉。他說,最大的期盼是能找個媳婦,以前由于家里窮,心中底氣不足,自己總在姑娘面前抬不起頭,結果一拖再拖,至今還是孑然一身。陳光車說,如今國家政策這么好,他準備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讓周邊的群眾入股,帶動他們一起致富。他堅信,有黨的好政策,只要勤勞,一定能成家立業!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