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7年3月底,麥草畏共有登記產品75個,其中生產企業34家,制劑生產企業32家,原藥登記34個,制劑登記41個。制劑登記多以復配產品出現,其中復配最多的成分是草甘膦和煙嘧磺隆。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盡管登記證不少,但多數企業屬于跟風登記,實際上三分之二擁有登記證的企業目前并沒有生產麥草畏原藥或制劑,國內相關產品的銷量也非常令人尷尬。記者采訪了眾多業內人士和北方一些種植戶,均表示對此產品不了解。
據了解,國內實際在生產的企業有90%以上的麥草畏原藥是銷售國外,在國內制作制劑銷售的量很少。外企也未在國內銷售相關產品,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國內市場種植戶需求量不大,目前無銷售麥草畏也未有計劃推行。”
有關人士認為:這種情況主要與我國種植結構與農戶用藥習慣有關。種植結構指國內不像國外種植抗麥草畏轉基因作物較多,需求量較大。其次,國內種植戶用藥習慣偏向選擇性價比高的除草劑品類,如草甘膦,并對它們的使用方法比較熟悉,不會輕易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