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令人掩鼻的黑臭“龍須溝”,竟然有“活化石”娃娃魚,這個意外發現給正在治理中的圭塘河帶來驚喜:昨日下午,圭塘河生態景觀公園的工作人員在圭塘河里發現并打撈出一條娃娃魚。娃娃魚生存需要極其清潔的水域環境,雨花區環保部門初步分析認為,該魚有可能是人為放生或養殖逃逸來到圭塘河。
“我們在河邊巡查的時候,聽到類似小孩子哭的聲音,仔細查看就發現了這條長著四只腳的魚。”昨日下午,雨花區圭塘河生態景觀公園的工作人員在圭塘河悠游小鎮水域發現了一條“長腳的魚”。經初步鑒定,正是娃娃魚(大鯢)。這條娃娃魚長約70厘米、重約3公斤,通體呈黃褐色,健康狀況良好。工作人員隨后撥打110,民警趕到現場后表示,由于暫時無法鑒別其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娃娃魚,要求公園管理方妥善保護,等專家鑒定后再做處理。
圭塘河是長沙唯一的城市內河,由于歷史原因,一度污染嚴重形成黑臭水體。近年來隨著“多元共治”綜合治水機制實行,圭塘河流域水質出現了很大改善。“會不會因為水質變好引來娃娃魚?”雨花區環保局局長鐘智宏表示,娃娃魚對水質、溫度、光照等生長環境有苛刻的要求,目前圭塘河水質還不適合娃娃魚生存。此外,圭塘河上游石燕湖也沒有發現野生娃娃魚的記錄。初步推測,這條娃娃魚應是愛心人士放生或養殖逃逸的。不過,娃娃魚能在圭塘河內生活,也反映出水質的顯著變化。
專家提醒,如果這條娃娃魚是愛心人士在圭塘河內放生的,這種方式顯然不妥。放生動物必須根據其適合生長的環境來實行,盲目放生不但可能致使動物無法生存,嚴重的將引起生態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