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出爐的嗎?你疑惑過有時天氣預報說20卻感覺熱得要命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云識天”。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氣象局,來看看璧山區氣象局是怎樣利用天氣服務璧山百姓的。
智能代替人工準確率更高
“把這個數據點開。”3月14日,記者在區氣象局見到副臺長蔡國強時,他正和同事一起在辦公室里盯著屏幕,觀察數據走向。
蔡國強邀請記者一起去文化廳看看。在文化廳,記者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觀測工具,空盒氣壓計,蒸發皿……
“這個需要人工卡紙。”在空盒氣壓計面前,蔡國強向記者展示起了氣壓計的工作原理,他說,這個要根據指針的高低走向,描繪出一天的最高最低氣壓,并以此為點。最終通過人工運算,得出氣壓值。
而蒸發皿的工作原理這是要在里面裝置滿水,經過一天的揮發后,再稱量余下的重量,從而得出一天的蒸發量。
“走,我們去頂樓看看。”參觀完陳列室,蔡國強微笑著在前面帶路,說要看看現在的工作模式。
在氣象局三層高的頂樓平臺上擺放著一些工具,卻不見一個工作人員。蔡國強笑著解釋說,“現在已經是智能化時代了,也過了人工手動測量的年代,而現在,準確率更高了。”
在這里,通過SL3--1翻斗式雨量傳感器,通過漏斗式的方式,自動計入雨的單位量,一天的雨量自然得出。
在一根高高的裝置上,上面的風車隨風起舞,那是“風向器。”通過這個家伙,風向自然得出。
15個氣象區域站覆蓋全璧山
既然智能已經占據了氣象監測的主要作用,那工作人員又做些什么呢?
“利用實時監測加上經驗等預測未來天氣,服務璧山百姓。”在一樓大辦公室,有氣象觀察員,不過他們并不是每天拿著風向標去高樓測試,在電腦面前,根據頂樓實時監測得到的數據,會同已有經驗和歷史數據,得出近期氣象情況。
“氣象工作人員除了氣象綜合觀測、天氣預警預報、公共氣象服務外還有更多的服務功能。”蔡國強告訴記者,人工影響天氣、防雷防災減災,氣象為農服務以及科學研究等都是氣象工作人員的工作范疇。
“全區15個區域站,5個土壤墑情監測點。22個山洪站,一個雷達站,還有固定拋站和移動炮點。”工作人員要做的,是服務所有的站點,為璧山市民服務。
在璧北十萬畝蔬菜基地,這里有一個重慶市氣象物聯網。在這里,物聯網能準確提供日照、雨量等蔬菜生長需求的關鍵性東西。在這里,種植大戶們能通過接收到的信息,判斷自家蔬菜是否該揭開大棚,是否需要添加水分等等。在這里,不再需要“看”老天臉色,一切信息,在物聯網的掌握中。本報記者張小林
感覺天氣預報不靠譜?可能是你體感出了錯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明明熱得要命,但天氣預報顯示的卻只有20,這是為什么呢?
蔡國強表示,如果這一天空氣濕度較大、風力較小、太陽輻射又強,市民可能就會感覺今天很熱,但這一天本身的氣溫可能并不高。
蔡國強說,體感溫度不等于氣溫,氣象局的氣溫監測是在百葉箱中完成的,百葉箱要求離地1.5米,沒有太陽直射,通風,且必須在草坪上,周圍沒有遮擋,這樣測出的溫度跟水泥路上的溫度會有一定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