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哈爾濱實現“北菜南運”30萬噸。事實上,哈爾濱生產的番茄、黃瓜、木耳、青梗散花菜等蔬菜不僅打入上海、浙江、廣州、深圳等南方市場,還出口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
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哈爾濱蔬菜在強勢進軍南方市場的同時,也加速著黑土地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北菜南運”產業已經成為哈爾濱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的經典范例。
打造5個“北菜南運”示范縣
每年10月初開始,雙城區朝陽鄉誠吉村國昌蔬菜種植基地附近就會排起長長的車隊。這里生產的大白菜不僅被運到連云港、青島等國內城市熱銷,一部分還作為泡菜原料出口到韓國。此外,該基地種植的青梗散花菜也全部銷售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銷路好是因為咱黑土地種出來的菜比別的地方好吃。”國昌種植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雙城國昌基地的“北菜南運”大戲,在冰城其他區、縣也在上演,接下來還將提檔升級。記者從市農委獲悉,哈爾濱將在呼蘭、阿城、雙城、賓縣、五常打造5個省級“北菜南運”示范縣,力爭核心區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
優勢產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冰城“北菜南運”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道里立業蔬菜園區是哈爾濱大型“北菜南運”基地之一。這里生產的番茄不僅皮厚、耐儲運,而且果形好、色澤亮,在南方市場非常走俏,當地村民收入也因此實現翻倍增長。“過去家里19畝地全部種植玉米,一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立業村村民梁志明說,現在他們兩口子改種蔬菜,經營園區9個大棚、1個溫室,一年下來就有八九萬元甚至十來萬元收入。
雙城國昌基地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基地面積2000畝,青梗散花菜、大頭菜、南瓜等年銷售額為1000多萬元,減去種植成本400萬元后,純效益可達600多萬元。若按種植玉米正常模式經營,畝效益600元,總效益才100多萬元。整體上,種植蔬菜等比種植玉米收入增加400多萬元。
推進“一圈四帶”蔬菜產業發展
在“北菜南運”優勢產業的帶動下,哈市今年將加快推進“一圈四帶”蔬菜產業發展。所謂“一圈”指的是以哈爾濱城區為中心的一小時都市圈,“四帶”指的是哈同路、哈五路、哈肇路以及102國道哈爾濱段。今后,哈爾濱蔬菜產業將圍繞“一圈四帶”集聚發展,同時,將建設完善10個千畝以上、20個百畝以上標準化設施蔬菜園區和10個萬畝以上、20個千畝以上標準化露地蔬菜生產基地。在雙城、賓縣等夏秋菜主產區,就近發展秋菜貯藏基地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