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為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要求,落實到種植業上,在春耕生產中,如何能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擴大農作物的附加值,對于種植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寧夏回族自治區素有“塞上江南”之稱,水稻一直以來都是寧夏種植業的排頭兵。近年來,寧夏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總產量保持在60萬噸以上。目前,寧夏擁有國家及自治區級大米龍頭企業32家,年加工銷售能力超過35萬噸。但是,寧夏的大米產業仍然存在新型經營主體和種植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優質優價體系與產業綜合優勢沒有充分體現等問題,制約了整個大米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為此,寧夏計劃出臺大米產業融合發展方案,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市場,深化改革創新動力,力爭每年創建品種優、技術優、管理優、品質優、價格優的“五優”水稻生產基地10萬畝。到2020年,打造大米核心企業3-5家,實現產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
深化大米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在于延伸產業鏈,鼓勵通過企業自建基地、產業聯盟、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優質基地并開展品種研發和精深加工,在保障產品供應的同時與北京、上海等地的綜合超市進行對接,完善流通渠道。形成“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全程化服務—精準化加工—網絡化銷售”的產業融合新格局。
為了更好地激勵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寧夏還嘗試引入競爭機制,通過項目申報,遴選龍頭企業并進行考評,對業績突出的龍頭企業給予100-300萬元獎勵,對不合格的企業取消下年扶持資格。在配套政策上,寧夏也下足功夫,每年在“五優”基地建設上的補貼資金達到2000萬元,同時自治區成立大米產業風險基金,每年安排3000萬專項資金扶持龍頭企業開展優質大米訂單收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