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荒灘村的農民王國新,正在耐心地等待著與區里的一家名叫恩露生物科技公司的大蒜深加工企業簽訂大蒜銷售訂單。其實,王國新給這家企業供應大蒜已經有3年時間,也算是老交情了,可是每次不把簽好的訂單攥在手里,王國新心里都不會踏實。
前幾年,王國新可是窮得叮當響,靠著種地與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強供應著上大學的孩子。2014年,區扶貧局牽線搭橋,讓他與縣里的一家大蒜深加工企業攀上了親,以訂單形式為企業供應大蒜。從此,王國新開始專心經營自己家中的3畝蒜地。兩年后,王國新一家脫貧了。去年一年,王國新大蒜的銷售收入是2.97萬元。
海東市樂都區素有種植大蒜的傳統,并以紫皮大蒜最為有名,加之當地特有的富硒土壤,又給這本就有名的大蒜又鍍了層金。不過,由于受到近幾年大蒜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當地農民種植大蒜的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也一度縮減,富硒大蒜在成長為富農產業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坎兒。
一直在琢磨如何搞好產業扶貧的樂都區扶貧局局長梅江龍心里也很清楚富硒大蒜產業發展遇到的困境。“把富硒大蒜產業做成扶貧產業,我們有很好的發展基礎,但差的是沒有有效延伸的產業鏈,缺的是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梅江龍說。
2014年,在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樂都區富硒大蒜產業園落成,并引進了恩露生物科技公司這家大蒜深加工企業。通過“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重做富硒大蒜產業,跨過富硒大蒜產業發展路上的這個大坎兒。為了能重新喚起農民種蒜的積極性,政府和企業聯合提出了免費供種,免費技術指導,訂單收購,精準貧困戶還能坐享固定收益分紅的應對策略。
王國新之所以要專心經營家中的蒜地,一來是想靠著種蒜早日脫貧,二來就是切實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算賬:一畝地蒜種花費3000元左右,人家免費給種子,這個成本就節省了;通過科學種植,每畝的產量能提高1000斤左右,增產就是增收;訂單收購,價格還高于市場價,與前些年埋頭跟著市場轉也不一定能賺到錢的情形相比,這些讓大伙兒心里有了底,要再不積極那是假的。
經過幾年的發展,產業園里的富硒大蒜深加工產品“富硒黑蒜”已經銷到了浙江、江蘇、上海等地,而且還供不應求。公司總經理陳亮告訴記者:“隨著大蒜市場行情的好轉以及公司深加工產品富硒黑蒜的俏銷,當地農戶對種植大蒜的積極性開始逐漸恢復,2016年全區種植面積比2015年增加了2000多畝,今年估計還會繼續增加。”
如今,像王國新一樣與企業攀了親的在樂都區已超過3000戶,其中貧困戶就有905戶。把富硒大蒜產業做成扶貧產業、富農產業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