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楊武林的飼養場,只見幾只小牛犢在牛圈外悠閑的踱著步,而牛圈里,楊武林14歲的大兒子還沒開學正在幫母親打掃牛圈。在儲料大棚里,堆滿了頭天剛送來的甘蔗飼料,楊武林的妻子與工人正在進行甘蔗粉碎,為牛準備飼料。
今年36歲的楊武林,是關嶺自治縣普利鄉丫新村石板組人,2014年返鄉創業,如今已是鄉里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村里合作社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村里已有一半的貧困戶逐步脫貧。
2000年,因為家庭貧困,才結婚沒多久的楊武林就帶著妻子到省外去打工,他們到過四川,去過云南,這一去就是14年,在外打工的艱辛和不易,楊武林說只有自己和妻子心里最清楚。出去第一年,他們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妻子就只能照顧孩子,全靠他一人為生計奔波。到了孩子上學年齡,將孩子送回老家由老人照顧。兩口子每天就拼命的干活,掙了點錢后,就租下一個場子自己做塑料廢品加工。直到2014年,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楊武林與妻子商量回鄉創業,就干祖祖輩輩都在做的事——養牛。
回鄉后,楊武林將14年來在外打工的積蓄80萬元全投入養殖場建設中,在父親的幫助指導下,他養起了牛,一開始他就養了40余頭牛。
“從記事起,我們村里家家戶戶都養牛,養的就是關嶺黃牛,在90年代我們村里還有戶人家因牛養得好,還拉到北京參加過比賽得了獎呢,關嶺牛名氣大增”。楊武林說。
“每天一大早就要起來給牛打草準備飼料,一直喂到中午,等到2點過鐘又要接著打草給牛準備第二頓飼料,在哪兒干活都辛苦,但在家干活好得多,能管得住家,照顧得到老人。”楊武林的妻子這樣說。
通過兩口子的努力,第二年他們養的牛就獲得了效益。為了擴大養殖規模,讓村里人一起來養牛,2016年6月,楊武林成立了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楊武林告訴記者,這是關嶺“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實施以來首批規范建設的一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社員有50人,貧困人員46人,建的養殖場占地2200平方米,按照“以草定畜,以畜定圈”的原則,建設牛圈有1500平方米,飼料大棚有860平方米。目前存欄200頭。養的牛多數銷往貴陽、興義和花江等地。
楊武林介紹,合作社的發展模式采取的是“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也就是村委參與合作社發展,合作社吸納農戶入股分紅來運作。分紅模式為“345+127”,345為村集體以圈舍補助入股,農戶貸款入股,在三年貼息期內,由合作社承貸承還,農戶在不承擔任何風險的情況下,合作社首年分紅給村集體和農戶各3000元,第二年各4000元,第三年各5000元。而127模式為農戶領養牛的模式,也就是農戶從合作社領養能繁母牛,所產的牛犢銷售后的毛收入十分之一為村集體,十分之二為合作社,十分之七為農戶。
合作社優先安排貧困戶每月1800元的工資在合作社干活的同時,發動貧困戶種草賣給合作社,以幫助更多貧困戶增收。再是對社員中有孩子考上大學的就給予獎勵。
“我們每年要付出的人工工資近13萬元,請工人最多時候一天有上百人。”楊武林介紹,今年合作社流轉了400畝土地,動員村民來種植雙季玉米,愿意種的,合作社每噸以300元收購,不愿種的以每畝土地350元/年流轉。
“我是去年來合作社干活的,每天工作就是打草喂牛,在這里干活固定拿工資,比在外面打工強得多。”正在打草的工人如是說。
“我們現在的發展目標就是每年能吸納進40名社員,到明年爭取達到100人。在社員中貧困戶要占80%以上。力爭用三年的時間,讓合作社牛存欄達到300頭以上。”對自己的三年牛業大計,楊武林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