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29屆山東畜牧業博覽會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在博覽會期間安排的一場專題報告會上,農業部畜牧司監測分析處處長辛國昌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畜牧業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這一階段挑戰與機遇并存,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畜牧業如能及時轉型升級,其發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近年來,養豬利潤持續下滑,直線下降。據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出欄一頭100公斤的肥豬,能賺400余元;2012年和2013年則分別降到75元和50元;進入2014年,陷入全面虧損,4月份和7月份每頭豬分別虧損300余元和70余元。
養殖虧不起。怎么應對養豬利潤下降現狀,走出陷入全面虧損的困境呢?要全面、深入、科學分析、對比,才能得出客觀、準確的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使養豬扭轉全面虧損的局面。
首先要看到一個事實,消費決定生產,而肉類產量增長又影響生豬出欄增長速度,進而影響到養豬戶的積極性。今年一季度,從生產看,我國生豬出欄量只增長了0.2%,肉類產量增長了1.8%;從消費看,50家大型批發市場白條豬交易量下降了3.5%。
看起來,市場對肉類的需求量不高,所以增長速度不快。那么是什么影響了消費需求市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來看,或許肉類消費群體、需求均趨穩,無法出現太猛勢頭,毫無疑問,在消費市場需求趨穩的背后,還有更復雜的因素。
一則,近年來瘦肉精等突發事件增多,肉類安全問題引發了市民質疑和焦慮,部分消費群體可能采取審慎的態度,導致需求有所下降;二則,疫情形勢越來越復雜,同樣成為一個令消費者感到不安的因素;三則,追求生活品質的消費群體越來越龐大,對肉類消費有所選擇,消費量有所控制,也影響市場需求。
如何破解消費市場出現的疲軟甚至下滑問題呢?筆者認為,走轉型升級之路是最好的辦法。可養殖業又怎么走轉型升級之路呢?要仔細揣摩消費者的心思,瞄準市場,有的放矢解決養殖業本身存在的問題。
在成本可能上漲的語境下,走精品之路、誠信之路,樹立誠信品牌,打造安全、可靠的品牌企業,以信得過的肉類安全和產品質量取信于消費者,即便價格適當高一些,消費者也愿意接受,或者說從普通市場中分離出“高端市場”,做精品生意,既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又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