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位于黃河“幾字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市大規模種植番茄并出口番茄產品,大力打造“紅色產業”,小小番茄漂洋過海,行銷五大洲,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泰順興業(內蒙古)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黃河邊上,是巴彥淖爾第一家番茄加工出口企業。一進廠區,車間外墻上巨型的“F-25”標識格外引人注目。泰順公司的副總經理萬彤陽對記者說,這是番茄出口產品的輕工代碼。“我們在國外F-25是輕工代碼,我們英文的商標是SUNMATO,這個在國外相當有名。現在在日本一提F-25比‘泰順’有名。現在(出口)主要就是番茄醬和番茄丁。這些都是我們的原料,然后客戶再把它們加工成產品。”
泰順只是巴彥淖爾眾多番茄加工企業中的一家。巴市出口的番茄產品從最初以原料番茄醬出口為主,轉向小包裝番茄醬、番茄汁、脫水番茄、番茄沙司等多個品種。如今,巴市的番茄產品已經行銷37個國家和地區,約占西歐市場20%的份額、日韓市場為30%、非洲市場則達到了40%。
巴彥淖爾的番茄產品為何在國際市場大受歡迎?這離不開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番茄的主產區河套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適合番茄生長。巴市番茄協會秘書長吳曉東說,當地的番茄產品還主打“綠色”。“防腐劑和添加劑在我們巴市的番茄產品中是絕對沒有的,這個地方番茄醬的質量很好,因為我們主打的就是‘綠色產品’。”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巴彥淖爾市開始著手打造外向型出口番茄加工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番茄產業已經形成了產業鏈。巴彥淖爾市商務局局長宣勇介紹說:“經過長期不懈地推進出口基地建設,巴彥淖爾市番茄產業基本建設形成了種植體系、加工體系、物流配送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相互配合的一個產業鏈條,而且2012年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巴彥淖爾的綠色農產品出口量已經連續五年處于內蒙古自治區首位,番茄產業是其中的佼佼者。2013年,番茄產品出口額達到7800萬美元,占全市農畜產品出口總額的1/3。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番茄種植面積達15萬多畝,總產量約75萬噸。杭錦后旗蠻會鎮農民巧碟一家今年種了20畝番茄,畝產6、7噸。說起今年的收成,巧碟顯得很“謙虛”:“能湊合吧,一噸500元,定價的了,一畝地怎么也得(收)2000多、3000元,就能賣個5萬多吧。”
巧碟所說的定價實際上指的是當地番茄協會定的保護價。近幾年由于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市場番茄價格下跌,農民種植番茄的積極性也受到打擊,加工企業的原料也成為大難題。番茄協會秘書長吳曉東:“協會要求企業一定要訂一個番茄最低收購保護價,可以保證農戶,在番茄多的時候不受損失,少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最低保護收購價來收他們的番茄,保證了農民的利益。”
有了最低收購保護價,農民就吃了定心丸,企業也“有米下鍋”。在巴彥淖爾市副市長丁鳳玲來看,以番茄產品為代表的巴市農畜產品出口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以及提高農牧民收入的作用不可低估。“據專家測算,平均每1萬美元農畜產品出口可提供20個就業機會,每出口1美元農畜產品可使農牧民獲得約1元人民幣的收入。以此類推,2013年我市農畜產品出口創造的就業機會達 54 萬人以上,全市農牧民可新增收入27億元。”
農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消費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視,對于出口的番茄產品來說,食品安全尤為重要,這也是眾多加工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內蒙古屯河河套番茄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主要銷往歐洲、美國、獨聯體、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公司總經理孫記華說:“食品安全,我們公司都是從田間、到生產、到餐桌這塊兒,整個過程(都要監控),特別是對重金屬和農殘做一個監控,土壤我們要經過我們自己的試驗中心,還有客戶要檢測;種子檢測是否是非轉基因的還是轉基因的,這個都要檢測。”
現在巴市出口的番茄產品大多還是番茄醬、番茄丁等原料系列。這些產品運到海外后,還要經過再加工,番茄產業的大蛋糕被出口國家的下游廠商分走了相當一部分。對于這種現狀,內蒙古商務廳對外貿易處副處長丁曉龍表示,今后巴彥淖爾番茄產業的發展要延伸產業鏈和開展深加工。“你產業鏈越長,產品的附加值就越高,你要是直接出口番茄就更不值錢了,因為農產品不值錢。我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指導巴市,提升在深加工的技術上要向國際看齊,要大量的引進國外的先進的深加工技術,通過這些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我們農產品的出口總額。”
為了能在國內外市場上取得更大的份額,巴彥淖爾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河套牌,番茄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產品。隨著巴市產業鏈的延伸和知名品牌的打造,巴彥淖爾的小番茄會走出更大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