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淮安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期,也是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的機遇期,更是農機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拓展、升級”的窗口期。市縣農機科技推廣部門圍繞農機供給側改革,以科技創新為引導,以項目爭取為抓手,努力打響淮安農機推廣新品牌。6月18日,市委姚曉東書記、練月琴副書記和趙洪權副市長視察“三夏”農機收獲、種植、植保工作,姚書記在作業現場時說,處處可見新農機、新技術、新理念唱主角,為全市“三夏”工作帶來新氣象,讓農業發展四季歌唱出新旋律。
一是緊密結合農業機械化發展轉型升級,以穩定和提高糧食產能、促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為目標,進一步調整優化重點推廣機具品目,將省、市補貼資金重點用于糧食生產等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所需機具,加快推進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據統計,該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機2180臺、與大中拖配套的秸稈還田機械3185臺,保有量累計達到2.62萬臺和2.21萬臺;新增烘干機550臺,新建批烘干能力60噸以上的烘干中心124個;新增插秧機1412臺,其中高速機達到715臺,高速機新增量首次超越手扶機,新增育秧流水線63條保有量達300臺套;新增高效設施農機6389臺套。
二是緊密結合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充分發揮農機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大對水稻機插、秸稈還田、深耕整地等綠色增產技術的補貼力度,力爭做到應補盡補、敞開補貼。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全市實現機插面積超過350.2萬畝,建設5畝以上集中育秧點692個,集中育秧秧田面積1.6萬畝,比去年同期提升14個百分點,全市擁有50畝以上的育秧基地31個,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大戶選擇機插秧服務比例超過90%;還田面積進一步鞏固,爭取升級秸稈還田項目資金1.2億元,夏秋兩季分別還田446萬畝和230萬畝,共計還田676萬畝,夏秋兩季還田率分別達到95.3%和52%,全年還田率達75%;秸稈鏵犁深翻、犁旋一體等新式還田機具紛紛大面積投入實用,還田質量明顯提升,由于農機裝備在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中發揮了關鍵的技術支撐作用,秸稈機械化還田逐漸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逐漸變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是緊密結合農機科技創新發展的要求,以先進適用為導向,充分發揮項目資金對農機化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大對北斗導航、智能播種、激光平地等前沿科技的項目化補助,力爭做到資助一批、帶動一面。爭取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實施市級“智慧農機”推進項目,支持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發展“智慧農機”,重點建設了14個整體推進鄉鎮,新增智慧農機737臺套,標志著淮安市“智慧農機”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積極支持試驗示范水稻印刷播種和擺盤育秧機技術,水稻印刷播種技術與常規播種技術相比,既可節約30—50%的用種量,也能解決育秧期間勞動力緊張矛盾,目前該技術已在該市各縣區以及鹽城、徐州、湖南等地大面積試驗示范;而由市推廣站和海普達機械聯合研發的育秧擺盤機目前已經實現田間自走育秧,市局聯合市經信委已上門開展定點幫扶,幫助其開展技術改進,進一步提高機械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