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縣位于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境內有19萬畝哈尼梯田,被譽為“梯田故鄉”。歷經1300多年,梯田農業仍是哈尼族等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根本。
美麗元陽,逐夢同步小康。作為紅河州的貧困人口第一大縣,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元陽縣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創新思路,在擦亮千年哈尼梯田這張世界級名片的同時,大力推廣可以大幅提升梯田畝產綜合效益的“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破解美麗貧困
進入冬季,與北方冰天雪地的嚴寒不同,元陽哈尼梯田漸漸熱鬧起來,山嵐縹緲,層層梯田若隱若現,“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和諧唯美人文景觀讓人嘆為觀止,中外游客紛至沓來,一覽梯田的瑰麗壯觀。
但是,“外表”的光鮮亮麗難掩經濟貧困的窘境: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全省排第八,紅河州排第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
哈尼梯田,在游客看來是絕美景色,而對土生土長的梯田主人看來這是他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命根子。然而,由于靠傳統方式耕種梯田經濟產值低,加之全縣旅游尚處在發展崛起階段,帶動輻射效應小,絕大多數群眾未能有效參與到全縣旅游產業發展中來,出現了坐擁哈尼梯田這一世界級資源卻不能脫貧的尷尬。
2012年以來,元陽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充分利用哈尼梯田這一世界級品牌資源優勢,決心做好梯田“文章”。在進一步完善全縣旅游要素,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旅游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著力在提高梯田經濟附加值上下功夫。
3年多來,元陽縣先后在新街、牛角寨、馬街等鄉鎮開展“稻魚鴨”共生種養模式試驗示范并取得了可喜成效。2016年,根據省州縣專家測產,稻魚鴨共生種養模式下,梯田畝產值由單純種植水稻不到2000元提高到1萬元以上,實現哈尼梯田畝產值超萬元的目標。
梯田嬗變“致富田”
“以往,靠傳統種植方式一畝梯田收入不足2000元。”牛角寨果期村村民白牙發說,雖然過去就有在梯田里養魚、養鴨的傳統,但管理粗放,在收割稻谷時僅有幾條魚、幾枚蛋吃,幾乎沒有任何經濟效益。
“現在積極鼓勵群眾種植優質梯田紅米紅陽3號和紅優6號,并分節令每畝養殖30只鴨子、10公斤鯉魚和泥鰍、田螺。”在位于牛角寨的稻魚鴨生態立體農業示范基地,站在波光粼粼的梯田邊,負責人李剛向記者算起了增收賬,“每畝梯田紅米產值2450元、鴨蛋產值10800元、魚產值2800元,畝產值已經超過一萬元”。
牛角寨鄉是元陽縣發展稻魚鴨種養模式的重點鄉鎮,今年,該鄉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發放鴨苗6萬余只,魚苗19.13噸,覆蓋全鄉3167戶1499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預期增收1200萬元。“稻魚鴨生態立體農業,讓梯田煥發出新活力,孕育出了新希望。”牛角寨鄉黨委書記林偉高興地說。
周期短、見效快、增收穩,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正成為適合元陽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有效產業。增加了梯田附加值,能夠極大地吸引外出務工農戶返鄉創業,也有效地解決梯田有人種的現實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贏。
2016年,元陽縣示范實施稻魚鴨生態種養模式8000畝,輻射帶動了全縣發展3萬畝,助推了4758戶建檔立卡戶19583人增收,有力破解了耕種哈尼梯田不能脫貧增收的歷史難題。
政策給力“龍頭”帶動
為推動稻魚鴨種養模式向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發展,有效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元陽縣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項目扶持套餐,引導群眾積極發展稻魚鴨種養模式。
制定出臺《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稻魚鴨共生種養模式相關政策扶持機制,優先把稻魚鴨生態種養項目作為重點產業進行打造,累計發放扶持資金700余萬元;
優先安排產業發展資金。在扶持建檔立卡戶產業扶持戶均資金3000元中,優先安排至少300元作為稻魚鴨項目扶持資金,共投入資金142.74萬元;
對集中規模發展稻魚鴨的種養殖大戶給予梯田紅米種子、鴨苗、魚苗補助,示范帶動。
與此同時,元陽縣引進龍頭企業,架起農民與市場的橋梁,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示范帶動群眾規模發展“稻魚鴨”新模式。
目前,元陽縣培育的縣糧食購銷公司出具規模,公司通過簽訂合同、免費發放紅米種子、訂單收購等方式,帶動貧困戶19426戶41121人發展梯田紅米4.5萬畝,今年提高了紅谷收購價有力激發了群眾積極性。引進了云南錦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稻魚鴨生態立體農業示范基地1000畝,公司通過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和種苗,合作社群眾自行管理,稻魚鴨產品由公司按照市場價收購銷售,有效帶動群眾增收。
根據規劃,未來元陽縣將按照“紅米種到哪里,稻魚鴨種養模式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到2020年發展稻魚鴨生態種養模式13萬畝,力爭把稻魚鴨高產高效農業打造成能夠長期帶動元陽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特色產業,讓千年哈尼梯田成為群眾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