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領團隊共培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為黃淮海地區玉米的不斷增產作出重要貢獻。他培育的“浚單18”、“浚單20”玉米雜交種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重點示范推廣新品種和全國玉米優勢產區主推品種。
他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作為一名最基層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能夠當選“中國種業功勛人物”,這不是我一個人、我們幾個人的榮譽,而是新中國種業發展60多年來幾代人的共同榮譽。
我于1963年畢業后分配到河南省浚縣農業局工作。和其他種業科研人員一樣,我像候鳥般冬去海南夏回北方,默默無聞地從事著自己的玉米育種事業,從參加工作至今,在海南島的玉米田間過了整整48個春節。在簡陋艱苦的條件下,與南繁育種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便一生與玉米為伴。
這幾十年來,我常常想到的是,怎樣加倍地回報社會。因為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厚的情感,親眼目睹過因為沒有良種而荒蕪的田地,親身經歷過沒有糧食而餓肚子的生活,深知農民種田不易,也深知種子對農民的重要性。
當下,振興民族種業發展的號角越來越響,國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扶持種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民族種業正處在英才輩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時代,雖然我們人老了,但是我們的心勁兒還青春,我們還能做的不僅是要幫助年輕人繼續創新育種思路,更應該傳承并發揚育種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讓這種精神傳遞出我們種業界的正能量,帶動全社會關心民族種業的發展,帶動全社會支持建設民族種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