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沛縣加快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建設,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渠道、豐富老百姓“菜籃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經營模式,讓菜農們鼓起了“錢袋子”。
“今年蔬菜行情好,我粗略估算了一下,這大半年種菜收入有五六萬元!”“咱這規模越來越大,往后的‘錢途’會更好!”“以后還能就地進行深加工,收入會更多呢!”……在河口鎮張李莊村的蔬菜交易大棚,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人群中,數菜農李青家裝箱最多,他是村里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和蔬菜技術員,問起他今年的收入情況時,李青高興地說:“這茬花菜均價3.5元一斤賣的,每畝地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效益很好。”他說,村里和周邊村大多數村民都是種菜戶,像他這樣的種菜大戶也很多,加上今年什么菜都不便宜,他這樣的收入并不出奇。
張莊鎮朱喬村村民朱衛既是菜農也是蔬菜經紀人,他說,火爆的蔬菜交易場景在這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他一邊忙著過稱算帳一邊說:“今天這一車菜裝了7000斤,平常旺季的時候一車能裝一萬多斤,今天經我介紹光芹菜就拉出了6車!”朱衛說,他聯系銷一車菜,可以從客商那里得到一些代辦費,這樣既解決了蔬菜銷路的問題,自己也從中得到了一筆不小的收入。隨著村里蔬菜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民“小時工”也開始受青睞,菜農有活兒時,只要叫一聲,他們便會到大棚里幫助菜農管理蔬菜或幫菜農打包裝箱。“我們是小時工,當天干完活兒,當天領工資。”張莊鎮崔寨村的韓艷玲就是眾多“小時工”中的一員,在收菜旺季時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塊錢。
設施農業發展得紅紅火火,也因為合作社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推動了大棚蔬菜種植的專業化、規?;图s化發展,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讓村民種菜無憂。除了合作社外,農技人員的幫扶、村干部的服務、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的發展,都讓農民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信心大增,用他們的話說:“我們菜農搭上了‘致富快車’直奔‘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