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三天不采是草,我們這里的菊花,仨小時不采就廢了!”11月8日,南陽市內鄉縣九峰山生態有機茶基地里,幾十個工人正忙碌著采摘一種新的茶飲菊花——酈邑貢菊。
“這種頂級的菊花,300朵里才能挑出一朵,最優級的一朵能賣到40元。”基地負責人苗俊亞說,受秋雨、寒潮等天氣制約因素較大,菊花的采摘時間只有10天左右,采摘后菊花,最終只有30%能制成菊花茶,其中,能賣到40元一朵的,不到1%。“基地里目前種有400畝菊花,聽起來不少,實際上每畝只能產100提優質菊花茶。”他說。
九峰山石頭多,不多的土壤散布在石窩里,大型機械使不上勁,土地平整成本高。2013年,項目建設時,苗俊亞硬是從石縫里“摳”出了這片有機茶園。
這里的菊花為什么這么“金貴”?
“每畝地要用2噸有機肥,為此,我們專門建了有機肥廠;從種到收,日常的管護,平均每畝地要用68個人工;每畝菊花田平均投資在1.5萬元以上……”苗俊亞扳著指頭算起了細賬,僅烘烤一項,別人用土爐高溫烘烤20小時,他選擇用低溫電烘烤,烘烤時間是86小時;酈邑貢菊不能見霾,他專門買了兩輛灑水車,整天圍著基地附近灑水。“我們這里的菊花,生在大山里,長在石窩里,喝的是丹江源頭水,呼吸的是清新空氣,基因里帶著好品質。”苗俊亞自豪地說。
內鄉,春秋稱酈邑,其原生菊為世界菊花之母,是中國藥用菊花的發源地。酈邑貢菊是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技術支持下,由內鄉野生菊優化培育而成的新品種。它所生長的九峰山,位于內鄉縣岞鎮水溝村。岞在明清時期就是有名的茶產地,這里曾經茶樹連片,遍布山溝,后來由于多種因素,茶產業被忽視和弱化,茶樹被全部鏟除。如今,酈邑貢菊的落地,帶來了菊花茶,也喚醒了老茶園,“復活”了當地的茶產業。
生態有機茶基地建設項目入駐水溝村以來,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目前已輻射其周邊吳莊、上莊、店坊、彭營等4個行政村,實現2000余人就業,幫助35戶貧困戶成功脫貧。當地64歲的單身貧困戶彭德政,以前年收入不到1800元,最近幾年長期在菊花田里務工,年收入已達8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