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一天,我們來到了內蒙古鄂托克旗農業技術推廣站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基地門口,兩塊宣傳展板高大而引人注目,一塊展板上寫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另一塊展板上寫著: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展板上的字很好地詮釋了農技推廣站的工作宗旨。
在推廣站的試驗田里,今年引進的白蘿卜、洋蔥、大白菜、日本長蔥正在收秋,這些蔬菜已經被山東的一家公司全部收購,工人們把收獲的蔬菜打包后,裝到了運輸車上。“今年‘冷涼蔬菜’的試種很成功,有很大的推廣價值。”鄂托克旗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黃彬說。據黃彬介紹,引進“冷涼蔬菜”得到了中科院烏蘭察布市“中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關慧明教授的幫助,而這些蔬菜適宜在中高緯度、氣溫較低地區種植,應季而生,可以在糧食收割后的土地接著種,在別的作物已不能生長的微冷天氣,這些蔬菜還在生長,還可豐產。而當地土地遼闊,氣溫不高,種植蔬菜不容易生長病蟲害,非常適宜“冷涼蔬菜”大面積推廣。
當然,這對于以種植飼料玉米等農作物為主的本地農民來說,可是個福音。來取經的棋盤井鎮草籽場社區農民張小平眼睛里充滿了期待:“我來看看黃站長今年的蔬菜收成怎么樣,如果好,我明年也想跟著種。”據他介紹,他的大片土地一直都是種植飼料玉米,十幾年下來,玉米產量越來越少,施多少肥也不起作用。
黃彬說,引進“冷涼蔬菜”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針對本地常年種植一種農作物,致使土壤營養物質偏耗,土壤中有毒物質累積,病蟲害加劇,作物產量降低,產品質量下降。而“冷涼蔬菜”的種植,正好在推廣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可以涵養土壤。由于這些蔬菜對氣溫要求不高,都是在一般農作物收割后再種植,也是對土地的再利用。
張小平說:“這幾年玉米產量上不去,收入降了不少,我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們非常信任黃站長,聽他分析一下原因,再來推廣站看看他們試驗田種的菜,我已經下定決心明年也照著做呀。”
黃彬是當地出了名的農業“土專家”,他的“土辦法”可能正規的教科書上根本找不到,但農民們只要按他的辦法做,不僅收成錯不了,還不損害土壤。據黃彬介紹,這幾年,鄂托克旗農技推廣站以引進、試驗、示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為內容,走“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基地+農牧戶(企業)”的路子,已先后引進農作物新品種110余種,篩選示范推廣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30個,使全旗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了100%;引進試驗示范現代農業新技術15項,其中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玉米膜下滴灌、病蟲害防治、農藥安全使用等現代關鍵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了300萬畝。
通過今年的試驗試種,“冷涼蔬菜”項目具備大面積推廣的條件,而且在試驗種植中還實現了集施肥鋪帶播種、覆膜、覆土機械化一體技術,項目推廣后,不僅可以改良土壤,還可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徑,這也給鄂托克旗種植結構調整奠定了技術基礎。
采訪手記:“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而“冷涼蔬菜”項目,正是鄂托克旗將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發展上的較好體現。在目前大多數人聚焦“大棚蔬菜”的時候,因地制宜推廣“冷涼蔬菜”,可謂獨辟蹊徑,也是黃彬等一批“土專家”將科學技術與實際情況完美結合的典型范例。相信當地的農牧民有了科學技術助力,他們一定會早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