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農業部在全國部署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具體到安徽省,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農藥使用量要控制在2012至2014年三年農藥使用量平均值(1.59萬噸)以下。日前,省農委副主任朱永東就安徽省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進展情況,回答了本報記者提問。
記者:請您談談今年安徽省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成效。
朱永東:2015年4月,省農委印發了《安徽省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節藥行動實施方案》。一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大力實施綠色增產增效示范行動,取得明顯成效,突出表現在“一減二提”。初步預計,2016年全省農藥使用量約1.33萬噸,和2015年相比,農藥使用量下降約8.3%;和2012—2014年平均用量1.59萬噸相比較,下降了16.35%。2016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26.2%,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為37.15%,分別比2015年提高3.9個、0.35個百分點。
記者:安徽省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采取了哪些技術手段?
朱永東:概括起來四個字:“控、替、精、統”。
一是圍繞“控”,大力開展綠色防控。 2016年,農業部在安徽省建立4個部級綠色防控示范區、25個部級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區。省農委在全省水稻、玉米、茶葉、蔬菜、梨樹、草莓、菊花等作物上建立了92個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示范推廣各項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二是圍繞“替”,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大中型高效藥械。初步統計,今年全省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1.06萬噸,約占全省農藥使用總量的79.7%。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自走式噴桿噴霧機260臺,植保無人機306架,熱力煙霧機350臺。
三是圍繞“精”,強化病蟲監測預警,加強病蟲害抗藥性監測和治理,力爭做到精準施藥。今年以來,省植??傉疽颜匍_10次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議,發布24期病蟲情報。加強病蟲害抗藥性監測,及時通報全省主要病蟲害抗藥性發展情況,指導各地合理選擇高效對路藥劑。
四是圍繞“統”,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目前,全省已有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10441個,其中,經工商、民政注冊登記且在農業部門備案數量為6155個;擁有高效植保機械數量150313臺,日作業能力約521萬畝。初步統計,今年三大糧食作物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累計面積10816.09萬畝次,占防治總面積的33.5%,其中小麥 “一噴三防”項目實施4075.48萬畝,項目區統防統治率達到47.9%。
記者:推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安徽省采取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朱永東:根據省政府辦公廳有關文件精神,省農委制定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考核指標,并納入到省政府對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
加大對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植保服務組織、農藥經銷人員和廣大農民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著力提升他們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幫助他們掌握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植保機械的使用技術等。初步統計,全省共舉辦植保技術培訓班865期,培訓人員65735人次,發放培訓技術資料31.77萬份。
在政策支持方面,統籌農業生產救災(小麥一噴三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資金)、農業高產創建、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專用品牌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等項目資金,加大對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的支持力度。
圍繞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農藥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市場抽檢力度,實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
記者: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面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朱永東:一是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步伐不快。受投入成本較高,生產的農產品價格難以體現價值等影響,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能力不足。全省專防組織大多規模小,擁有的先進植保機械數量不足,隊伍不穩定,加之收入低,發展空間有限。三是科學合理用藥水平不高。部分農民受農藥經銷商誤導用藥或亂配農藥現象比較普遍,一些農民甚至是種植大戶擔心防效隨意加大農藥使用量依然存在,科學合理用藥任重道遠。此外,項目資金投入不足、植保隊伍建設薄弱等也是面臨的現實問題。
記者:推進農藥“零增長”下一步將有什么新舉措?
朱永東:必須指出的是,從指標數字來看,今年已經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目標任務。但我們要客觀分析,冷靜對待。安徽省處于南北過渡地帶,作物種類多,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大,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任務依然艱巨。
下一步,要狠抓四項措施落地:一是在“嚴”字上下功夫,通過將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嚴格落實地方政府責任;二是在“新”字上下功夫,著力強化綠色防控技術創新,提高科技支撐能力。三是在“實”字上下功夫,實化政策措施、實化示范引領、實化指導服務等等。四是在“效”字上下功夫,圍繞提高防治效率、防治效果、防治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