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今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飛向了太空。但你知道嗎?神舟十一號的航天員,在太空飛船中種了一種蔬菜,這種蔬菜就是生菜!航天員在太空種生菜,自然不是為了蘸醬吃。種植生菜主要是因為生菜這種蔬菜易于生長,適應環境能力強。并且,這次在太空中種植的生菜也不會用來食用,只是作為一次種植實驗。
在國外,從太空種植生菜已不是第一次了。生活在國際空間站里的宇航員們早在2015年就已經在太空種植過生菜了,而且還真的把生菜給吃了。與普通蔬菜相比,這些太空蔬菜的維生素含量更高、抗病性更強、產量更大。如今,它們已搬上百姓餐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平時在超市里買的一些優質美味的青椒和櫻桃番茄,有不少是太空育種的產物。
記者采訪獲悉,隨著寧波神舟上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在奉化、三門、諸暨等區域試種太空蔬菜成功,明年甬城市民有望從超市、菜市場買到地產的太空蔬菜。這意味著,長相逆天、神奇的太空蔬菜終于在寧波落地生根、大量培育種植,即將批量上市。
那么什么是太空蔬菜?太空育種培育出來的蔬菜糧食安全嗎?與轉基因蔬菜有什么區別?
太空育種使蔬菜品質提升
近些年來,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成功,1987年至今,我國已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搭載了上千種作物種子、試管苗、生物菌種和材料,獲得大量產生變異的新性狀品種,目前已有近百個品種培育成功并加以推廣應用。
對于很多新技術,人們可能會存在一些誤解。就好像轉基因產品很多人會理解為兩種植物的雜交,太空育種就會理解為把種子帶到太空去種植。上周末,在海曙區古林鎮舉行的航天蔬菜育苗基地成果展示會上,記者采訪了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和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項目主管、高級農藝師危金彬。
今年65歲的危金彬1999年起就從事太空育種工作。他告訴記者,航天育種也稱為空間技術育種或太空育種,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氣球等所能達到的空間環境對植物的誘變作用以產生有益變異,在地面選育新種質、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農作物育種新技術。此次神舟十一號上天,還首度搭載了辣椒、西葫蘆、銀栗南瓜、奶油南瓜種子。據有關專家分析,這些種子通過太空育種,其品質和品種都有望得到提升,若大面積推廣,市民未來有望吃到更高品質的“太空蔬菜”。
危金彬表示,這標志著太空育種成果轉化向太空農業邁進新的歷程,對于推動新型農業、現代農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和示范效應。太空育種技術是近十年來隨航天事業發展涌現的創造新種質資源和新品種的新技術,其特點是:有益變異多、變異幅度大、穩定快,是培育高產、質優、早熟、抗病農作物新品種、新種質資源的新途徑。
太空育種不是簡單的“飛天”
“有人說,太空種子就是把普通種子送往太空,使其在太空中的獨特環境下進行變異的育種。其實,太空種子這個稱呼并不簡單,它有著嚴格的定義。”危金彬介紹,太空種子并不是簡單“搭載”出來的,而是在搭載誘變后,一代一代篩選培育,還要通過相關管理部門的審定。種子在太空環境下主要受到六大因素影響,即超真空、強宇宙射線、微重力、高度磁場、高能粒子、高變溫度,使種子的分子條紋錯亂重組,回地面種植后產生變異,從中經過人工選育,使植物抗逆性(即不利生長環境的因素)大幅提高,品質更加優越。
即使順利的話,這一過程至少需要4年的時間。首先要進行種子篩選,這是太空育種的第一步,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遺傳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然后用返回式航天器將種子帶上太空進行誘變,返回地面后,再進行選育、培植出植物的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種;最后進行地上攻堅,先將它們統統播種下去,然后將選出的種子再播種、篩選,讓它們自交繁殖,如此繁育至少四代后,才有可能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其中,植物品種審定以及營養成分都需要經過部、省級檢測認定。”危金彬說,目前來看,通過審定的太空蔬菜營養成分高于常規品種的10%左右,最高可達24%.太空蔬菜的維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鐵含量提高7.3%、鋅提高21.9%、銅提高26.5%、磷提高21.9%、錳提高13.1%、胡蘿卜素提高5.88%,比普通蔬菜更加美味可口,如太空甜椒可直接生吃,味道微甜,清脆爽口。太空紫紅薯生食味甜,水分足,如優質水果,熟食集香、軟、甜于一體。
太空育種蔬菜不會威脅健康
太空育種不是轉基因,它是把農作物育種材料搭載在航天器上,利用宇宙中的強輻射、微重力、弱地磁作用所產生的優良變異,再通過人工選擇培育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太空育種是自身基因的變異,沒有打破物種界限。而轉基因是指將一個外來基因移植到另一個作物當中。
另外,太空育種農產品也不會威脅健康。在太空飛行歸來的種子(非直接食用),經嚴格的專業檢測,沒有發現增加任何放射性。因此,食用太空種子生產的糧食、蔬菜等不會存在不良反應。
太空蔬菜經過特殊的太空過濾處理,具有產量高并且耐高溫,比起普通的蔬菜更利于生長,有很強的抗旱和預防病毒入侵的能力及多種優點,對人們的健康更有保障,已經得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的技術支持,由于它的特殊性,更加適合運輸儲藏。
據報道,中國科學家應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選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經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其中“太空番茄”累計推廣3萬多畝,“太空青椒”累計推廣20萬畝。中國已培育出的太空蔬菜有太空苦瓜、太空黃瓜、太空青椒、太空西紅柿、太空茄子、太空南瓜、太空大豆等。
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王毓洪告訴記者,太空食品其實就是把種子拿到太空去,用宇宙射線進行基因誘變,挑選出我們需要的品種,它的原理和普通育種的原理是一樣的。說到太空食品的普及,現在還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
據了解,2012年7月9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生物農業產業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打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在該產業的關鍵技術開發中明確提出“突破航天育種等生物育種和綠色農用生物制品關鍵技術,加快開發重要農業生物新品種……”在產業化中明確提出,要求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搭建好航天育種科研創新平臺,深化與科研院所、推廣部門、企業的合作,共同做大做強航天育種產業。
寧波明年有望
產出20萬公斤太空蔬菜
黃色、紫色、紅色櫻桃小番茄的色澤、鮮度與眾不同,大番茄、南瓜、茄子等無論是外形,還是內質更是特別出眾,比普通蔬菜高出一籌……在航天蔬菜育苗基地成果展示會上,記者看到四大類17種航天蔬菜水果,分別有航椒系列航椒8號、11號等辣椒、航茄系列太空白茄以及太空綠磚、黃圣女果等小番茄。寧波神舟上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軍告訴記者,公司專屬航天集團神舟綠鵬合作企業,依托于神舟綠鵬核心技術的鼎力支持,今年7月在奉化、三門等地試種成功20畝太空蔬菜,明年計劃種植40至50畝,產量有望達到20萬公斤。
今年上半年,奉化市銀龍竹筍專業合作社在群山環抱的銀龍谷試種的太空蔬菜上市后成為消費者的搶手貨。奉化云霧糧食專業合作社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大雷山也同樣試種了10畝太空蔬菜,且出現供不應求的好勢頭。
“北方市場上都在賣太空蔬菜,只是沒有刻意標明,當普通蔬菜賣,很多人不知道。”胡軍介紹,太空育種蔬菜的基因鏈條不管怎樣變,辣椒永遠是辣椒,茄子永遠是茄子,可能它的外形、口感、顏色等發生變化,但蔬菜的本質不會變。
“從農業角度來講,太空蔬菜使農作物產量、抗病性得到大幅提升,為我國有機蔬菜發展打下了基礎。”危金彬說,像太空辣椒1畝地都在1萬斤以上,這都是比較神奇的產量數了。
既然太空蔬菜這么好,那為什么市場上見不到它?危金彬說,“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平時在超市里買的一些優質美味的青椒和櫻桃番茄,有不少就是太空育種的產物,而在一些蔬菜采摘園里也可以看到太空育種蔬菜的身影。截至目前,太空育種蔬菜已示范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份,現在一年的推廣面積大概有幾十萬畝,農民也都在種植太空蔬菜,并且在增產方面得到了實惠,賣到市場上由于口感好、安全系數高深得老百姓喜愛。”
當記者問到為什么不標明是航天蔬菜的時候,危金彬說,因為很多人對航天蔬菜還存有爭議,一些專家也各執己見,我們是想用實踐證明,先讓農民去種植,讓老百姓去品嘗,讓太空蔬菜得到認可。
編輯點評
科技興農創新固本
我國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農業是穩民心、安天下的產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市農業部門、科技工作者依靠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推動,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開發生產出了大量優質高產的農產品,不僅讓廣大消費者吃得飽,還吃得好。
以馬榮榮為首席專家的我市水稻高產攻關創新團隊,研發的“甬優”超級稻連創浙江水稻單產紀錄,2000年至今,累計推廣面積達到3175萬畝,增產糧食25.3億公斤,創造社會經濟效益67億元;象山、寧海的農技人員通過探索創新,改良傳統柑橘品種,生產出了“紅美人”“由良”等甜度高、水分足的柑橘新品種……現在,我市的農業企業、農技人員經過探索創新,又把太空蔬菜搬上百姓餐桌,相信不久,我們可以暢享經過太空“洗禮”的優質農產品。
毋庸諱言,相對于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我們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仍顯滯后,是“四化同步”中的短板。所以,科技興農,任重道遠。希望我市農業部門、廣大科技人員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創新,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優質農產品,讓廣大市民有更好的口福。(李國民)
相關鏈接
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11月18日14時14分許,搭乘2名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區順利著陸。景海鵬和陳冬此次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工作生活了30天,在太空停留3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實驗室上可沒閑著,他們要健身、養蠶、看電視。除此之外,他們還不忘發揮中國人的種菜天賦,在銀河系開辟了菜園子。航天員除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外,還在天宮二號上種了6株水稻和30株擬南芥,并觀察從萌發、生長,到開花結籽的全過程。此次在軌植物共做了27天的實驗,從第一天植物裝置的組裝,到澆水,在軌的播種,鋪地膜,所有的程序由航天員親自完成。這次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生菜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蔬菜。選擇栽培生菜有幾個原因:一是生菜的生長周期是一個月,這一次在軌時間恰好是30天;二是生菜在地面上的種植技術比較成熟;三是生菜可食用,在后續的在軌實驗中可以作為食材;四是生菜是比較常見的植物,有利于進行科普宣傳。”每天,景海鵬和陳冬做一些常規照料工作,包括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他們會利用一個儀器檢測含水率,如果顯示指數低,就說明需要給生菜澆水了。注入空氣是為了讓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于植物的成長。
此次太空中種出的生菜暫時不讓航天員食用。航天員將把植物采樣帶回來,進行生物安全性檢測,只有檢測合格后,才會在下次實驗中考慮讓航天員食用栽培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