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山丹縣位奇鎮侯山村田野機聲隆隆,幾臺大型拖拉機拉著激光平地機、深耕機分散在田野里作業。該縣堅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戰略,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目標,注重創新創優,打造區域特色,扎實走好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機械化道路。
侯山村村主任陳文華說:“這2000畝地全靠這次深松、平整了。去年因地不平,土地流轉價格低。最近還沒平整完就有大戶來聯系包地事宜,金盛牛農機合作社為我們辦了件好事。”陳文華口中的金盛牛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是全市最早成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之一。目前,山丹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35家。其中省級農機專業合作社4家、市級6家。入社社員378戶,從業人員667人,擁有各類拖拉機2154臺、大中型拖拉機339臺、配套農機具1590臺,農機總動力達14950萬千瓦。在各農機合作社帶動下,該縣正步入農機化快速發展新階段。2011年,山丹被評為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十強縣。2016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28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之一。
該縣堅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戰略,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目標,注重創新創優,打造區域特色,扎實走好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機械化道路,農業初步實現從傳統生產方式向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歷史性跨越。截止2015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35.88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5.85%,農機經營總收入達2.4億元,農機經營純收入達1.19億元。
“真金白銀”投入助推農機化上臺階
近五年來,該縣先后爭取購機補貼資金8169萬元,帶動農戶投資2.61億元,補貼大中型拖拉機3663臺、聯合收割機198臺、各類配套農機具10750多臺件,8個鄉鎮9921戶農戶從中受益,全縣農戶平均每2戶擁有1臺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農機配備結構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該縣積極宣傳國家農機補貼政策,著力培育新型農機經營主體,引導和支持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同時,圍繞特色產業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積極引進推廣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牧草機械化收獲加工、機械化深松整地作業等十項農機化新技術及配套新機具。今年,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清泉、位奇等鄉鎮村社建立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示范基點9個,示范面積1萬多畝,輻射帶動周邊村社完成示范面積6萬畝以上,達到了“政府示范群眾看,群眾學會自己干”的示范帶動效應。
縣農機局局長徐柏林介紹說,從2006年實施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以來,全縣先后共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1.02億元,帶動地方農戶投資3.82億元,全縣共補貼各類農機具11450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438臺,8個鄉鎮10521戶農戶從中受益,極大提升了全縣農機裝備水平。“今年,合作社購置的140馬力拖拉機,各享受了國家和省上30%農機購置補貼,28萬的拖拉機拿到了17萬元的購置補貼。”金盛牛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俊說,合作社成立至今,已累計享受政府購機補貼200萬元。
農機裝備總量的不斷提升,為該縣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山丹拖拉機總量達17249臺,完成機耕55.58萬畝、機播55.24萬畝、機收41.87萬畝。全縣主要農作物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7.57%。
多種因素促動農機化發展順勢而上
位奇鎮十里堡村種植大戶李鵬,今年流轉周邊土地3000畝,種植馬鈴薯、洋蔥等經濟作物,并將土地從種到收的機械化部分全部外包給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外包后,什么時候該干什么活,一個電話就來了,從種到收的各個環節操心少了,大面積流轉土地的壓力也緩解了,現在真是離不了農機合作社了。”李鵬介紹,最初流轉幾百地,自己購置農機具,花費大不說,還忙得不可開交。自從和金盛牛農機專業合作社達成托管協議后,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流轉土地面積也從幾百畝增加到3000畝。
山丹是全省土地流轉大縣。2013年開始,每年土地流轉面積均超過25萬畝。今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29.2萬畝,占二輪承包面積的62.4%,涉及農戶22905戶,占全縣家庭承包經營農戶總數63%,規模經營戶達647戶,千畝以上規模經營戶27戶。
推進全程機械化的關鍵是土地集中成方連片,這有利于大馬力農機作業,而土地流轉則是土地集中連片最關鍵方式。記者了解到,山丹推進土地集中成片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土地流轉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二是委托管理模式。由農機合作社對各村居、農戶的土地或生產實行全委托、環節委托等方式,與相關農戶簽訂生產環節勞務合同,由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土地耕整、作物種植、糧食收獲等專業化生產服務。三是聯耕聯種模式。在確保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基礎上,打破戶與戶、村與村的界限,由農機合作社統一作業耕種。四是土地入股模式。由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以土地入股、農機入股等形式,不斷壯大規模,帶動土地規模經營。
徐柏林說:“隨著城鎮化水平發展加快,留在村里種地的青壯年越來越少,而愿將土地流轉整合起來生產的人越來越多。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需要大馬力機械作業,對農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來說,有了大拖拉機,可以集中流轉更多耕地,種地會比過去省時省力。”記者在采訪時幾家農機合作社時感受到,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機部門聯系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它所具有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優勢,還是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重要載體。可以說,農機合作社不僅為農戶和自身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它顯著的社會效益也凸現出來。
“山丹是一個農業大縣,由于干旱缺水,地塊分散窄小,以前種地大多靠牛騾等家畜耕作,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像如今這種現代機械化作業,以前想都不敢想。”縣農機局副局長曹壯表示。
山丹祁連山牧草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肖生鵬是全省有名的燕麥種植大戶,也是全市農機具“大亨”,他的合作社在馬場經營著2.8萬畝農田,擁有大型農業機械56臺件,農機具資產達1500萬元。“以前收割燕麥一天要用20個人工,最多只能收割20畝,現在有了大型農機,一天收割面積能達500畝以上。近幾年,在縣農機局引導幫扶下,我陸續引進大型農機具進行機械化生產,種植規模和收入逐年翻番。”肖生鵬介紹說。
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熱潮,越來越多的耕地讓留守婦女和老年人一籌莫展,如何解決農業生產與勞務經濟的矛盾,實現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該縣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新路子:落實國家省市農機購置補貼,出臺山丹縣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致富能人和種植大戶成立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解決農村土地“誰來種、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同時,加快馬鈴薯、牧草等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步伐。為此,該縣推出六大措施:一是推進農機裝備創新示范;二是培育農機新型經營主體;三是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四是提高農機信息化水平;五是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六是著力改善農機化生產條件。根據農業部、省農機局關于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要求,山丹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工作,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舉措,圍繞突破薄弱環節,突出工作重點,典型示范引路,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先進農機裝備為載體,以農機合作社為主體,廣泛吸引農機生產企業等部門參與,匯聚各方力量,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推動全縣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良好格局,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今年,縣農機局重點抓的一項工作是強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加大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推進農機科技進村入戶,繼續抓好深松整地及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工作,抓好以農機合作社為主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抓好農機安全監理工作,推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徐柏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