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喀克塔尕克村是新疆溫宿縣最遠最偏僻的村落之一,這里人們生活不富裕,貧困戶較多,村落經濟基礎薄弱,為了更好的幫助當地人們脫貧致富,浙江金華市援疆指揮部不僅為當地群眾免費發放蘑菇菌棒,還有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真正從源頭幫助村民“自己自足”致富。
“黨和政府考慮到我們的困難,給我們村14戶貧困戶每家免費發放了6000—8000袋的蘑菇(菌棒)。如今,我已學會了種植技術,也有了銷售途徑,今后我要努力賺錢,盡早脫貧過上幸福生活。”前不久,記者來到溫宿縣吐木秀克鎮尤喀克塔尕克村采訪,村民阿不都艾尼?牙生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地說。
新疆溫宿縣吐木秀克鎮距離溫宿縣城30公里,尤喀克塔尕克村是該鎮最遠的一個村,離鎮政府有15公里,地處天山托木爾峰南麓,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為使當地群眾盡早致富,浙江金華市援疆指揮部及溫宿縣委、政府結合當地實際,鼓勵村民發展“小傘產業”栽培大棚蘑菇,帶領當地貧困戶增收致富。
阿不都艾尼·牙生一家4口,家中8畝核桃地及12玉米是全家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平日里阿不都艾尼·牙生是一位頭腦靈活、閑不住的勤快人,一直都在琢磨著怎樣發家致富,但是一缺資金二缺技術,僅靠家中種地的那點收入也只能解決個溫飽。
“剛開始時,我心里很猶豫,難道栽培了這小小的蘑茹就能致富?后來,聽了金華市援疆指揮部工作人員的介紹及技術管理員的培訓指點,在村干部的鼓舞下,報著試一試的態度就領了6000袋蘑菇(菌棒)。”阿不都艾尼·牙生介紹說。
領了蘑菇(菌棒)后,阿不都艾尼·牙生按照技術員的指點將蘑菇(菌棒)放在自家的菜地的核桃樹下,所有菌棒僅用了不足1分地的占地面積,然后整齊的擺成一排,簡單地搭個棚,棚上再蓋個塑料薄膜及棉被,天熱時每天噴灑2次水,天氣轉涼時每天噴1次水。2個月后,菌棒的兩端長出了傘狀蘑菇。隨著蘑菇越長越大,菌棒出菇越來越多,一個個蘑菇長成了大大的“傘狀”。8月13日,阿不都艾尼·牙生開始收集自家的蘑菇到縣城的菜市場拿出去銷售,第一次就摘了蘑菇73公斤,但只售出了33公斤。原來阿不都艾尼·牙生的蘑菇長的太大了,部分蘑菇由于噴水太多導致蘑菇的根部發黃而不受市場及消費者的歡迎。有了這次的經驗,阿不都艾尼·牙生開始精心管理蘑菇,每隔兩天就幫助其他的13戶村民一起,每天凌晨2點挨家挨戶上門摘蘑菇,5點集中裝車拉往縣城,最終以每公斤4-5元的價格批發給菜商,每天銷售量達150-200公斤左右。
“每個菌棒基本上能出菇5公斤左右,由于是第一年栽培蘑菇,不懂技術而導致部分菌棒沒有產量。但這已讓我有了致富的信心,栽培蘑菇不占地方,沒有成本,簡單易操作,不費時間而且蘑菇生長迅速,市場需求量大,天天都有人打電話要訂購蘑菇,根本不愁銷路。”阿不都艾尼·牙生說,蘑菇2天就能摘一批,不僅能拉到市場上去賣,還能給親朋好友及左右鄰居們送些去品償,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通過栽培蘑菇讓一心想要脫貧的阿不都艾尼·牙生總結出“勤勞才能致富”的心得。明年他計劃參加村里的栽培技術培訓班,學好蘑菇種植技術,繼續擴大扛棚蘑菇的種植規模。如今,阿不都艾尼·牙生依托大棚蘑菇栽培,不僅收入有所增加,同時也讓阿不都艾尼·牙生一家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近年來,溫宿縣各級黨政、金華援疆指揮部多措并舉,扶貧助困精準到位、有的放矢,利用庭院發展特色種植成了農牧民多元增收致富的一大亮點,其中幫扶種植大棚蘑菇備受各族農牧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