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陽光明媚地照耀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鎮(zhèn)敖干他拉嘎查張曉軍的1000畝花生地里,三個村民正在將花生秧打捆裝車,送往附近養(yǎng)殖戶家中。
“今年花生價格好,這1000畝花生地,我和朋友每個人保守估計能掙15萬元,這些地大部分都是多年撂荒的沙土地,只要選對產業(yè),缺水干旱的沙土地也能變成致富的‘聚寶盆’。”張曉軍高興地說。
張曉軍種植花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近年來,玉米價格逐年下滑,效益明顯降低,農民增收致富越來越困難。去年,張曉軍種了430畝玉米,先后投入10萬元,秋季賣了14萬斤玉米,收入8萬多元,人工和電費不算還賠了2萬多元。再不結構調整就無法生活了,張曉軍意識到。天賜良機,長春的朋友托張曉軍幫忙承包幾百畝沙地種植花生,告訴他“包賺錢”。朋友還表示,有村民愿意種植的,可以和他一起干,他負責提供種子、化肥、機械,并且包銷售。“包賺錢”的承諾讓張曉軍動了心。花生適合在沙地上生長,而且渾身是寶,花生殼進行粉碎后與米糠和麩皮混合制成顆粒飼料,可以喂豬、雞、魚等;花生除了做食材外,還可以榨油;花生秧是喂牛羊最好的飼料,可以縮短育肥期。土生土長的張曉軍非常熟悉家鄉(xiāng)的這片土地,村內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地,如果效益好的話,花生可以取代玉米種植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yè)。這些好處更堅定了張曉軍種植的決定。最終他和長春的朋友達成合作協議,他將自己家的500畝地承包給朋友,自己又從村民手中承包了500畝棄耕的沙地,張曉軍負責1000畝地的田間管理和打井、上電、安裝噴灌,朋友負責提供種植技術、種子、化肥、機械,秋后利益二人平分。
從開春開始,張曉軍就和朋友一頭“扎”在田地里。由于采用集約化種植,以現代耕種方式代替了人工勞作,從播種到日常田間管護,偌大的1000畝地里只有張曉軍和朋友二人“輕松”管理。張曉軍告訴記者,耕種過程中,全部采用機械化作業(yè),播種、施肥、覆土、打除草劑、覆膜、打孔、膜上覆土一次完成。旱時,打開噴灌及時灌溉,省時又省力。
隨著時間增長,昔日寸草不生的沙土地慢慢地變成了受人矚目的綠地。村民們一有時間就到張曉軍的花生地里觀望,了解花生種植技術、田間管理、市場行情等。
11月初,張曉軍的花生開始收割。由于采用機械收獲,1000畝地,不到7天就收獲完畢。張曉軍承包的500畝沙地是低產田,幾乎年年絕收。他和我們算了一筆細賬:以他兩年前種植沙地玉米的收成算,每畝產玉米400斤,按今年市場價格0.6元算,每畝收入240元,扣除成本300元,種植玉米每畝賠60元。今年在同樣條件的沙地上種植花生,花生畝產300斤,現在市場價格3.10元,扣除每畝成本400元,每畝純收入500元。比種植玉米每畝多收入500元。收割下來的花生秧,早就被附近的養(yǎng)殖大戶搶購,僅出售花生秧就能收入4萬多元。
村黨支部書記謝鳳民非常看好花生種植,他說:“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其實不難,難就難在技術、觀念上。花生是沙地作物,我們村共有7000多畝耕地,其中,5000多畝是沙地。我們要把花生種植培育成村內的支柱產業(yè),讓村民們的腰包都鼓起來。”
嘗到甜頭的張曉軍對明年充滿了憧憬,他說,來年要成立花生種植合作社,擴大種植規(guī)模,將村內的貧困戶優(yōu)先納入會員,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