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逐鹿”規模化發展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曾表示,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豬養殖的勞動生產率、飼料轉化率、母豬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成本較高,沒有競爭優勢。馬有祥說:“規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穩定供給的產業基礎就穩固了,同時可更好地避免散養戶發展的盲目性,減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現象。”
“散戶多會造成信息傳遞冗雜多,豬肉價格劇烈波動,也就出現了‘豬周期’。”馮永輝意簡言賅,“中國的‘豬周期’現象,與歐美相比都屬罕見。同時,大量養殖散戶的存在,又推高了全產業鏈的成本,也就是說,獸藥飼料廠家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追著這些養殖戶推銷。散戶難以抱團,又造成與屠宰企業的對接變成一種大范圍的博弈。”
而在一種“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產格局下,曾在2012年一哄而上補欄母豬的全體養殖戶,吃了一個從2012年持續至2014年三年豬價下跌的大虧。
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養豬效益情況是2012~2013年保本微利,2014年是養豬少有的嚴重虧損的一年,每出欄一頭豬平均虧101元。而據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在2015年全國畜牧行業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2015年大約有500萬生豬養殖散戶退出了養殖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調查了解到,在這場連續3年的虧損期內,僅京津冀地區便有約四成小散養殖戶淘汰退出,如此才將過剩生豬產能硬生生砸下,并將曲線尖銳的“豬周期”拉緩、拉長。
唯規模化變革,方能博得一席存活,這已愈發成為中國豬業人士的共識。
“從長遠來說,目前這種養兩三百頭豬的散養戶,一定會退出歷史舞臺。原來養豬較發達的區域,未來可能會不養豬或很少養豬,這是產業集群發生根本性改變造成的。”正邦科技董事長程凡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個人認為,這輪豬價上漲以后,會是中國養豬業升級換代的一個起點,所以中國養豬產業的投資,還只是剛剛開始。中國存在大量的傳統豬場,未來可能都面臨退出市場的局面。對于大企業而言,市場的空間其實是越來越大的。”
而規模化發展正是巨頭逐鹿的戰場。
上海梅林、牧原股份、新五豐選擇了“主動出擊”:上海梅林,其于2015年投產江蘇梅林畜牧自養生豬,而根據公司公告,這一環節也成為上海梅林今年上半年收入主要增長的驅動力;牧原股份,總投資29億元建設全亞洲最大的能繁母豬場現代化生豬產業化建設項目,預計將于2020年完工;新五豐,通過以自養和“適當規模小農場”兩類模式發展生豬養殖業務,預計2016、2017年公司總的生豬出欄量分別達到60萬頭和70萬頭,養殖貢獻凈利3.25億元和3.72億元。
雙匯、新希望六和則采取了“縱橫海外”的模式發展。
雙匯發展三年前成功收購美國食品巨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在進口豬肉方面,上半年雙匯發展通過關聯公司羅特克斯進口了19.2億元的豬肉,已經逼近去年全年21億元進口豬肉的規模,而進口豬肉利潤豐厚,這也為公司帶來了極大的盈利。
新希望六和則擬新建聚落式豬場項目共7個,并將其項目觸手伸到越南,投資額擬為26.98億元,全部達產后將形成年出欄約230萬頭商品豬的生產能力。
“我個人認為,明年豬價可能會降,但原材料成本也會有所下降,可抵消一部分豬價下降帶來的影響,并且一些大養殖企業已在行情低迷時進行布局,所以從利潤絕對值角度來說,可能不但不會降,還會提升。”程凡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正邦未來養豬這一塊,每年仍然會保持至少30%以上的增長速度。”
“從收購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公司、大型豬場,到全球布局產業鏈,建設生豬產能、調動全球資源配置國際市場,中國的豬業巨頭落子穩準狠。”馮永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不僅幫助他們掌握發達國家的渠道、資源,利用發展中國家較為低廉的生產成本,更促進了先進養殖技術的交流,這讓他們在國內、國際的競爭中都可獲得比較優勢,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