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群山,一路顛簸。近日,記者來到紫云自治縣宗地鎮德昭村,鄉村公路兩側一幢幢小樓房拔地而起。
路邊的山坡上,一片片綠油油的前胡長勢喜人,這些前胡都是由該村村民梁志忠引進種植。
201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梁志忠回到家鄉后,四處走訪考察,在朋友的介紹下從安徽引進了一種名叫前胡的中藥材種子,并在村里流轉了50畝土地,開始規模化種植。
“前胡是當年種植當年收獲的中藥材品種,又稱野芹菜,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有較高藥用價值,主治疏散風熱,降氣化痰。這種藥材能適應冷涼濕潤氣候,耐旱、耐寒,適宜在山地生長。宗地鎮地處巖山地帶,土壤氣候環境很適應前胡的生長。”梁志忠給記者介紹道,50畝前胡,到11月份收割,烘干銷售后,共獲得14萬元,除去種子、肥料、人工等所有成本8萬元,賺得利潤6萬元。嘗到甜頭的他,第二年擴大種植規模,種植面積增加到80畝。
記者在梁志忠的一塊前胡種植地里看到,大多前胡苗都是蔸狀平鋪地面生長,少許前胡苗長有1至2尺高的莖,莖高的用手可以拔出,趴地長的蔸狀前胡用手很難拔出。
“巖山泥種植出來的前胡品質較好,有的藥廠來采購一次后,直接就訂單式預購了。”梁志忠說,前胡有藥用價值的部分是根,蔸狀小莖的前胡根較粗壯,產量較高。
種植幾年的前胡后,有了經濟基礎的梁志忠決定擴大種植規模,今年一口氣種植前胡400畝。梁志忠算了一筆賬,每種植1畝地前胡,從種植到收獲至少要7個工時,按現在的薪酬標準,每個工時需要支付70元的勞動報酬。今年種植的400畝前胡,僅種子、肥料、人工等支出就達到38萬元。但按照每畝預計可產前胡1000斤計算,400畝可產前胡共5萬斤,市場價每斤12元,預計今年種植的前胡能賣60萬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有。為帶動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梁志忠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把貧困村民吸納到合作社,并與他們簽訂合作協議,種子、肥料等成本由合作社來承擔,向貧困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種植出來的產品由合作社按照每斤3.5元的價格回收,除去成本,村民每畝可獲得2000元以上的利潤,貧困家庭每年種植4至6畝地的前胡就可以脫貧了。
“梁志忠引進的前胡中藥材產業,是一個風險低、見效快的好產業。”宗地鎮黨委書記彭永紅說,宗地的氣候土壤條件適應前胡的生長,他們將把德昭村的中藥材前胡產業向全鎮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