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青海老人跨越半個中國送32噸土豆被拒收,深圳市民一夜買光》的新聞,孔博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新聞從業者挖掘新聞價值傳播正能量,可是從農人角度看到的卻是不同的世界。第一,小農經濟,標準化缺失。第二,無論這些愛心多么真摯,這樣的結果對于農人來說是不體面的,必然也必須有人去推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現代化,真正符合市場需要,待價而沽,農業肯定有那一天。”
這是一個30歲的北京小伙對未來農業的期許。當過白領,做過咨詢師,5年前,孔博辭職回鄉創業賣生鮮,成就了自己,也帶動了三千農戶共同致富。
正是因為看到了農業在互聯網下的前景和問題,他才更加堅定自己的目標:做農業,得用心做對的事,“新農人”才會收獲尊嚴和體面。
開網店賣生鮮
身材瘦高、長相斯文、思維敏捷,孔博的形象好像與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祖輩反差有點大,可恰恰就是這樣的“斯文小生”,創造了連續多年穩居淘寶本地生鮮冠軍的神話。
孔博是密云河南寨鎮兩河村人,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后,在市里工作了3年,2011年底回鄉創業。最初的創業想法很簡單,那時,孔博和妻子都在城里上班,租住在北四環附近,當時的他們面臨著買房和要孩子的雙重壓力。
“每天早上7點,從西壩河坐300路到國貿,然后再到公司,這樣跑了一年半,太累了,當時考慮到家里條件不富裕,買房太難,又有老人要照顧,我就分析如果回密云的話,能干點什么。密云的特色是旅游業和農業,從蔬菜入手,這將是一個消費升級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做生鮮電商,那時,淘寶上很少有人在做這個事情,唯一的一家還讓孔博感覺提升空間巨大,因為賣的菜都是隔天才送到,他就想,如果是他做,肯定能做得更好。于是,辭職后孔博建了網店“密農人家”開始賣菜。
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從菜園里摘下來的菜還掛著露水,直接打包發送,保證當天下午到消費者手中。就這樣,孔博第一年的銷售額完勝對手。
各種苦都受了
算上自己和媳婦在內,第一年的密農人家,只有3名員工。賣的東西,也是“有啥賣啥”。為了摸清客戶群體,建立信任,孔博經常泡在各個論壇上,和潛在客戶聊天,介紹農產品知識。有時為了一個十幾元錢的訂單,他也會很用心地和對方暢聊一個多小時。
包裝的設備也非常簡單:一臺200多元的真空機,一個20多元的盤秤。孔博說,真空機是后來才買的,當時他的網店已經接全國各地的訂單了,其中有一些訂單是發往海南的國光蘋果。那時生鮮電商都剛起步,用什么包裝能防止磕碰,并沒有太多實踐,他就買來真空機。可是做過真空處理的蘋果,磕碰還是很嚴重,這種辦法一直沿用了半年多,才換成了網狀的套袋。
配送的環節更辛苦。剛開始就是夫妻倆在送,他們每天從蔬菜基地購菜,然后去市里送菜,那時他們還沒有車,每天出行就靠坐公交。有時候拎的東西特別多,有時要坐很遠的車,個中辛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孔博的用心,為網店穩定住了第一批擁躉。到了第二年,情況慢慢好起來。他買了電動三輪車,后來,又配了專門送菜的貨車,也招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團隊終于組建起來了。但伴隨而來的壓力也大了起來。有時候朋友一起吃飯,孔博稍一喝多就會情不自禁地掉眼淚,他覺得做農業太難太辛苦了,這么多人信任自己,無論如何,他得把這個事做好。
機遇都趕上了
“開始做生鮮時,并沒想到能做大,只想著能賺點錢養家糊口。從單一賣蔬菜到賣各種農副產品,品種越來越多,后來想法也在慢慢改變。”為了豐富線上產品,孔博轉遍了密云大大小小所有村子,每個地方產什么,他都摸得一清二楚。現在,隨著業務的擴大,團隊慢慢壯大起來。辦公地點,也從自家的小房,到租用的幾十平方米廠房,再到兩千平方米的專業化庫房,這幾年的改變,孔博歸結于適合生鮮電商發展的機遇,自己都趕上了。
人們形容2012年是生鮮電商元年。孔博剛起步時,全國賣農產品的網店不到四五家,那時候賣的人少,買的也沒幾個,競爭力相對較小。人們的觀念還停留在網上只能買服裝衣帽,買不到生鮮產品。這個先機讓孔博占了巨大優勢。
后來,效仿他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他身邊就出現了一批類似的新農人,這也讓密云的農產品電商走在了全市的前面,份額占到了50%以上。
電商的市場充斥著資本和競爭,倒下的生鮮網店不計其數,密農人家為什么能存活下來?孔博也常常反思原因。他認為,一個是風口期,他們做大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密云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八山一水一分田,蔬菜、水果、雜糧、魚,密云要啥有啥。我靠賣菜掙了第一桶金,有人說,你菜賣的好是你的功勞,我覺得不是,如果沒有前幾年大力推廣的農業設施,還有落實到位的各種補貼肥料、種子的政策,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好的資源。”
產品服務是關鍵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孔博的網店完成了8000多筆訂單,而平日這個數字是每天800多筆。傲人的銷量也讓密農人家摘得了淘寶生鮮銷量排名全國第一的桂冠。
“農產品有特殊性。我們不能爆倉,那就不新鮮了;也不能為了促銷,影響老客戶正常訂菜,更不能因為打折而傷了他們的信心。”今年是孔博的網店第一次參加雙十一,只有個別的產品降了一點點錢,卻仍迎來了巨額訂單。團隊全員開動,用了兩天半,在沒影響正常發貨的情況下,將所有訂單順利發完。
“別人都忙著做電商做平臺,我們在忙著做農產品本身。”農產品的核心價值脫離不了產品和服務這兩點商業屬性。圍繞用戶,孔博從給客戶找最好的產品,到引進最好的品種生產出來,他做過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了讓白菜找回老味道,他從農科院“取經”,將專家復原的老品種種子分發給農戶,讓他們訂單式種植;為了讓南瓜更糯更香,他請朋友從日本帶回新品種……這些嘗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年網店的銷售額已經突破1200萬元,很多農戶在孔博的帶動下,收入穩定增長。
孔博說,消費者不會永遠為情懷買單,他們只會為那些有價值的產品買單,所以,未來的農人更應該適應市場需要,用心去推動農業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