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香格里拉市三壩鄉江邊村采訪時看到,一個個碩大而火紅的火龍果掛滿枝頭,與遠處的哈巴雪山、玉龍雪山相映成趣。五六位村民忙活在一行行規范的火龍果樹間,剪下一個個成熟的火龍果,不一會兒就裝滿了地邊的十幾個果框。
正在忙著裝箱打包的火龍果基地負責人楊學功告訴記者,他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面積共5畝,于2013年開始種植,到2015年零星掛果,今年全部掛果。楊學功說:“現在正在采摘的是今年的第三批果子,預計產量有2000多斤,加上第一批800多斤,第二批1500多斤,今年總共掛果4300多斤,按市場價每斤10元出售,今年基地收入4萬多元,加上育苗,畝產近萬元。”
據悉,火龍果,原產于中美洲熱帶地區,屬典型的熱帶植物,在我國南部廣西、廣東等地也有種植。但熱帶水果緣何在哈巴雪山腳下得以種植成功,這還要歸功于三壩鄉江邊村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江邊村地處典型的干熱河谷地帶,海拔僅1670米,年平均氣溫13 ℃,年降水量僅900毫米,有霜期不到30天。“海拔低,氣候炎熱,光熱條件好,土質為沙土,特別適于火龍果的種植。” 楊學功一語道破緣由。由于特殊的區位氣候優勢,江邊村不僅試種成功了火龍果,而且產出的火龍果更香、更甜,相比市場上銷售的火龍果口感更好,所以今年火龍果基地的果子基本還在果樹上就被客商訂購完了,銷路沒有問題,可以說是供不應求。楊學功說:“今年,火龍果基地還不算真正的豐產,明后年隨著果樹的成長產量還會增加,預計豐產時每畝紅龍果產量可達5000至6000公斤。”目前,楊學功正打算擴大種植面積。
據在火龍果基地里采摘火龍果的農戶松貴英介紹,她家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以往一年下來收入僅夠維持家庭生計,今年在紅龍果種植基地打工,一年下來收入也有近2萬元,加上低保、安居房建設、產業扶持資金等政策性收入,實現脫貧沒有問題。
江邊村總支書記楊國峰說:“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長期以來,缺水問題嚴重制約了江邊村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全村人均純收入比較低。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江邊村實際,該村借助香格里拉市‘紅色股份’試點村契機,與市農科局在城鄉結對共建活動中結成對子的有利時機,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股份合作經濟’等項目資金,探索建立‘總支+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股份合作經濟運作模式,引進需水量少、經濟價值高的火龍果進行試種,今年試種的火龍果成功掛果上市,產值遠高于傳統農作物收益。看到這一優勢,當前黨總支正積極與香格里拉市金壩子莊園合作,通過流轉土地的形式,在江邊村打造百畝火龍果基地,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基層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雙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