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娃兒種玫瑰,在我們這兒可是件新鮮事兒!”在東坡區三蘇鄉勝龍村,大學生余名界回鄉創業種玫瑰,很快就在當地傳開了。
這位奮斗在創業路上的80后,今年30歲,前不久,他帶領團隊剛從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載譽歸來。“這讓我充滿信心,我將努力實現食用玫瑰農業產業化,建成集玫瑰種苗繁育、栽種,玫瑰生產加工、銷售,玫瑰園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現代農業項目。”余名界說。
創業一年多以來,不管是別人口中對于創業困難的描述還是自己設想中的困難都一一如期而至。余名界表示,對于創業雖然是半路出家,但并不會因此而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也不允許半途而廢。
創新創業
農村創業舞臺大
余名界畢業于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的是生物技術,先后在成都進出口食品公司從事質檢和銷售工作、海南種子公司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
近些年,余名界每次回家,都會感受到家鄉發生的變化,尤其在農村,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逐年加大,這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我家承包的幾百畝土地,每年都能補貼幾萬塊,遇到自然災害還有農業保險。不僅如此,政府定期還會有免費的農業培訓、還有貼息貸款支持規模等。”聽到的看到的,再加上父母口中的,余名界開始心動了。
后來,余名界在網上查看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更加堅定了創業信心。“創新創業是時代對我們大學生的召喚!”余名界說,農業大發展一定是個方向,不甘于現狀的他毅然選擇了返鄉創業,首先流轉了100多畝土地。
冥思苦想
敲定玫瑰產業
“流轉土地以后,朋友們都問我準備拿來做什么,我說不知道。”余名界笑了笑,當時想的就是抓住機會先流轉土地,至于下一步怎么干,還真沒有想好。
直到這個時候,余名界才開始四處考察,葡萄,柑橘,李子、獼猴桃、藥材等,都被一一否定。“我個人認為,這些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市場價格波動大,沒有特色和競爭力,難以進行產業鏈的延伸,所以都排除掉了。”余名界開始陷入苦惱之中。
就在冥思苦想之際,余名界突然想起小時候每年過年外婆做的玫瑰湯圓和玫瑰餅,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清氣爽。“每個人都有小時候的味道,我記憶中最美的味道就是那玫瑰清香。”余名界開始收集、關注玫瑰方面的資料,并去昆明、麗江等地考察,他發現,人們對食品的安全、健康、生態非常看重,玫瑰花系列食品剛好契合人們的生活品位和消費心理,這樣一來更堅定了他專注玫瑰產業的信心。
公司+農戶
玫瑰鋪就發展路
余名界從小聽著蘇東坡和他母親程夫人的故事長大。“‘三蘇文化’‘東坡文化’被大家熟知,而玫瑰的芬芳美麗和程夫人端莊賢淑的形象也非常吻合。”余名界說,希望能借助玫瑰花產業把東坡文化、程夫人文化推廣出去。
有了明確的公司定位,余名界信心十足。他邀請云南花卉專家前來測土壤、看氣候、查地形,引進了具有專利權的一個墨紅食用玫瑰品種,該品種具有花期長、產量高、品質好、香味濃等特點。緊接著,程夫人玫瑰園開始了緊張的平整土地、開溝、覆膜、起壟、挖穴等工作。“如今,看著滿地盛開的玫瑰花,我的心里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期待。”余名界說。
玫瑰園第一期占地約200畝,地處東坡區三蘇鄉,目前幾十畝食用玫瑰花期從3月份一直延續到11月份,遠遠望去一片火紅的花海,開車經過都能聞到濃郁的香味。
玫瑰花開以后,余名界陸續聯系了一些具有實力和資質的廠家合作,推出了玫瑰花茶、玫瑰餅、玫瑰粉等系列產品,參加了四川國際旅游博覽會和國際竹藝博覽會,凡是品嘗過玫瑰產品的,大多成了回頭客。
玫瑰系列食品良好的市場反響,更加堅定了余名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力爭帶動家鄉玫瑰產業發展,有效解決農戶就業,增加家鄉群眾的收入。
下一步,余名界決心通過一步步打造,把玫瑰園建設成為特色文化景點。“因為投資比較大,我決定穩扎穩打,用玫瑰系列產品的盈利一步步反哺玫瑰園的打造,爭取明年第二期能擴大規模到500畝,讓基地一些餐飲娛樂等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帶動眉山近郊觀光旅游發展。”余名界說,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還希望為廣大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平臺學習,自己也能有更多機會對接到對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