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區國梁鎮曲水村三組的村民付成華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曾常年在外漂泊的他,從2013年開始,靠著租種村民的500多畝水田,村民口中的老付變成付老板,在希望的田野里找到了成就感。
當初選擇回鄉當種糧大戶,付成華除了是因為厭倦打工生活,更主要的是不忍心眼巴巴地看著村里的良田白白撂荒。這個種田“老把式”覺得自己應該把這些田都種上糧食。
回鄉種糧兩年后,付成華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
心疼田荒回鄉重操舊業
現年51歲的付成華,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從小開始下田地干活,在種地方面可謂行家里手。
前些年,和多數村民一樣,付成華選擇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上做磚瓦匠。靠著踏實肯干和日益升高的工價,年收入6萬多元的付成華賺到了一些錢,不僅把家里的老房子推掉蓋起了兩層小洋樓,手頭也有了一定的積蓄。
在外打工的日子,付成華喜歡看電視,他格外喜歡看央視農業頻道,看那些養殖大戶、種糧大戶的故事。看著看著,付成華從最開始的單純羨慕,逐漸看出門道來,覺得自己其實也有機會當當“大戶”。
每年打工回來,付成華都要去農田轉轉,每每看見那些因戶主外出打工而撂荒的田就心疼。“這么好的水田,就這樣荒著真是好可惜。”他感嘆以前家家戶戶精心打理每塊田地,到處都是長勢喜人的莊稼的場景看不見了。
“村里那些田荒著不是個事,現在我手里有點錢,國家對種糧大戶也有扶持政策,種糧我又是把好手,應該可以試試把這些田租來種糧食。”付成華在心里盤算著。除了對農田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在外務工的辛苦也是促成付成華下決定回老家種糧的一個重要因素,“家里還是要舒服些,而且可以為自己家鄉做點貢獻。”
2013年7月,幾經籌劃之后,付成華終于下定決心不再外出,他在村里一家家登門拜訪,與村民達成協議,以每年每畝320元的租金共計租下糧油高產示范區的520畝水田,其中撂荒田占到了一半以上。
一腔熱血投入農田
在熟悉的農村,付成華迅速在田地里找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在一塊塊租田的同時,付成華先種了40余畝油菜,2014年5月,收成油菜籽7千多斤,按照市場上3.5元的收購價來計算,收入達到近3萬元。“村里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種油菜的也少,這一季油菜一收,很快就被村民訂購一空,根本供不應求。”付成華開始嘗到了土地承包的甜頭。
甜頭還不止這些。作為種糧大戶,付成華有資格享受到政府發放200元一畝的種糧大戶直補,未來拿到補貼后,付成華將按照租田協議,把其中每畝125元的普通農戶種糧直補款一一發放給各水田的戶主。
在國梁鎮,付成華是鎮政府的重點支持對象。在與村民協商租田的時候,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出面幫助協調,讓付成華租的田集中成片連在一起,以方便耕作和田間管理。
2014年第一年春耕期間,國梁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又幫助付成華選種,并且多次來到田頭進行技術指導。播種育秧時,鎮政府送來三袋水稻壯秧劑;插秧時,鎮政府又免費提供兩臺插秧機,在適用插秧機的100畝水田里搶天時。同時,鎮政府還向付成華免費提供了4種、500多包農藥,讓他在插秧結束后及時殺蟲除害。
3月份開始,付成華的承包田開始種第一季水稻。他至今清楚記得當時的勞動場面:3月8日,付成華聘請村里的資深老農進行播種育秧。4月8日開始,他在村里聘請的80多名插秧工人一撥撥地下田開始插秧,期間斷斷續續,插秧工作直到5月上旬才宣告結束。隨后,工人們又下田清理雜草、藤蔓,這一工作又將持續十多天。
這一季,付成華種下金穗916、y良優199兩種高產秧苗,秋收時每畝能出產900斤稻谷,全部稻田收獲47萬斤稻谷。
由于前期開荒、整田的投入大,加上一次性付清租田的租金,以及聘請人工的開支龐大,付成華的積蓄迅速消耗殆盡,他還欠了一些外債。第一年,從年頭忙到年尾的付成華從糧田里沒有賺到多少錢,不過付成華并不慌張,他知道等以后經驗成熟了,就能找到成本降低空間,增加收入。
都說“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付成華正是如此,尤其是每年7月份糧食成熟的時候,他站在田埂上,每天看著自己耕種下的500多畝良田一片金黃色,付成華心里樂開了花。
好政策支持成就全國種糧大戶
這兩年,付成華享受到的政策福利越來越多。
付成華是種糧大戶,政府按規定每畝發放的種糧補貼提高到了230元。消息靈通的他有了盼頭,“在報紙上看到,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建議國家加大對種糧大戶的補貼力度,希望還是很大的。”他期望這樣的好政策能快點出臺。
另外,政府支持大戶租用全程社會化服務,一畝田從插秧到收割,專業的公司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需要支付540元,而財政補貼就有280元,個人僅需支付260元。這為付成華減輕了不少負擔。不過,租地費用也漲到了400元每畝。
“以前要雇傭很多人,光是人工費就是一筆大開支,這下有農業公司來服務,自己不用操多少心,花的錢還少了。”付成華親身感受了農業大發展的歷程,對近年來大足農業發展成效贊不絕口。
2015年,流轉土地500多畝、年產約47萬斤稻谷的付成華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沒想到“一不留神”就拿了個國字號大獎,付成華為自己把握住了國家形勢而振奮不已——種糧大戶的春天真的來了!
多種經營拓寬致富路
今年,付成華在收完糧食后,不再種油菜,而是開始種蘿卜。
“500多畝水田,這回先種了200多畝,種多了精力不夠,也怕賣不脫。”大膽的付成華這次顯得很謹慎。在決定種蘿卜的時候,他已經聯系好了買家,等到蘿卜成熟后,將賣給一家泡菜加工廠,“價格是兩毛多”。
這幾天,綠油油的蘿卜秧苗冒出地頭,在冬日灰黃的天空下,顯得十分好看。
正趕上疏苗期,付成華和妻子的工作就是把多余的蘿卜苗拔掉,免得蘿卜種的太密集,長出的蘿卜個頭太小。每天,雖然雇了工人,夫妻倆還是會自己下田干活,他們在田間巡視,不停地彎腰疏苗,付成華和妻子的腰一直彎著,一天下來腰酸背痛。
“干的都是辛苦活,掙的也是辛苦錢。”付成華寬慰自己,再累也沒以前在外地當建筑工累,而且每干一點活,收入都是自己的。這樣想,付成華就不覺得很累了。
今年,嘗到了租地好處的付成華再次出手,在本村以每畝4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00畝,專門用來種藕。頭年,藕田即刻獲得豐收。
這段時間,付成華每天聘請幾名挖藕工人挖藕,并自駕三輪機動車,通過機耕道將一筐筐藕拉到幾百米外的裝貨點,在裝上大貨車后運往重慶批發市場出售,銷售行情不錯。
現在一畝地出產蓮藕1500公斤,這幾天蓮藕批發價是2.6元/公斤,看起來毛利很可觀,不過挖藕工人薪酬很貴,付成華不覺得自己能賺太多錢。精明的付成華決定慢慢挖藕,直到明年3月份再挖完。
“等吧,等到價格高點再挖,這樣就能多掙點錢。”付成華說,這也是他從其他種藕大戶那里取到的經驗。
糧食豐收、蓮藕豐收,如無意外,蘿卜也會豐收,農業產業一切都朝著自己設想的方向發展。在這片大好形勢下,付成華一家致富步伐在加快。
忙完了地里的活,付成華妻子負責了一個養豬場,現在養殖了50多頭豬,通過精心照料,欄里的生豬膘肥體壯。幸運的是,今年生豬市場行情較好。付成華的兒媳在村里開辦了一個超市,還提供電商服務,不只發送快遞,也在網絡上銷售土特產。
一家人每天忙忙碌碌,付成華覺得很滿足。他認準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勤勞致富,只要找對了方向,不怕辛苦踏實干活,日子就有奔頭,也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