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百姓能否過上小康生活,關鍵在于腰包能不能鼓起來;腰包能不能鼓起來,關鍵在于產業能不能發展起來,這是一條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的鏈條。
發展產業是促進農牧民快速增收的根本。在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的宏觀形勢下,如何大力扶持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勞務經濟和農牧區現代服務業等多元富民產業,全力推進貧困地區農牧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激發內生動力和創業奮斗精神,加快脫貧致富步伐,需要執政者和當地群眾共同努力。在經過反復市場考察對比后,王書義夫妻發現了養殖鵪鶉的商機,在經歷許多坎坷與挫折后,他們最終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近日,記者在德令哈部分超市、蔬菜店見到有本地生產的鵪鶉蛋銷售,在得知鵪鶉蛋的來源后,記者慕名來到位于柯魯柯鎮的德令哈市養殖基地。走進專門養殖鵪鶉的田園養殖專業合作社,四棟整齊的禽舍擇地而建,合作社除了養殖鵪鶉外還有2000多只蛋雞和烏雞、貴妃雞、黑土雞等2000余只專供吃肉的土雞。
靈光一閃現商機
在鵪鶉養殖房里,只見一層層閣樓式的養殖籠中只只羽色飽滿的鵪鶉,或悠閑覓食、或競相爭搶,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一個個小巧玲瓏的鵪鶉蛋被工人裝滿小盆,而這名正在收鵪鶉蛋的工人,就是德令哈地區第一個鵪鶉養殖大戶、田園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王書義。這位50多歲、一臉笑容的當家人看起來十分干練,是他在發現德令哈地區鵪鶉養殖還是空白時,多方籌措資金,一次引進20000羽種苗,開始走上了以鵪鶉養殖為主、土雞養殖為輔的禽類養殖道路,在特色養殖上做起了大買賣。
談起當初為什么要飼養鵪鶉的想法時,王書義回憶說,在養殖鵪鶉之前,夫妻倆人的錢袋子就是靠前幾年圈養雞鼓了起來,他們嘗到養雞帶來的甜頭之后,不由動起了搞特色禽類養殖的念頭。可是養什么卻讓王書義犯了難,德令哈地區有那么多養枸杞雞、養大雁等野禽的,而且規模也不算小,如果自己再和別人養的一樣,收入肯定沒別人高。經過反復的市場考察對比后,夫妻倆人發現德令哈地區沒有人養殖鵪鶉,可是鵪鶉蛋市場價遠遠要比雞蛋價格高,而且還有鵪鶉還有補氣益血、強身健腦的功能,營養價值是雞蛋的2倍,鵪鶉肉也是許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本地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何不養些鵪鶉?面對這“飛來”的財富,王書義看到了市場發展空間,經過一番思考后,王書義夫婦毅然決定在鵪鶉養殖事業上大干一番。
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勵下,王書義將兩人多年來在外拼搏賺的錢全部投入進去,于2015年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養殖基地承包了15畝土地,建成四棟禽舍,成立了田園養殖合作社,著手準備養殖鵪鶉。“老王肯學肯干肯吃苦,前幾年養雞我們也摸索出了不少養殖經驗,消毒、打預防針、飼料喂養等養殖經驗他全部掌握。剛開始還以為有了養雞的經驗,再養鵪鶉是件比較容易的事,當真正養起了鵪鶉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王書義的妻子田春香說:“鵪鶉要比雞難養很多,尤其是幼苗對溫度濕度的要求更高。今年6月中旬,我們首批購回2萬余只鵪鶉苗,在運輸過程中幼苗就死了幾千只,到達德令哈后,幼苗由于不適應當地氣候前半個月大批死亡。怎么樣減少死亡,確保幼苗成活率,如何確保鵪鶉長大后的產蛋率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一件也馬虎不得。必須不斷摸索鵪鶉的生活習性,掌握科學的養殖技能。”為此夫妻倆人下了一番苦功,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8月初,王書義他們養殖的鵪鶉開始陸續產蛋,這讓夫妻倆對鵪鶉養殖充滿了憧憬。
排除萬難育鵪鶉
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總充滿了艱辛。一直以來對養雞有著豐富經驗的王書義對于養殖鵪鶉不得不說是個門外漢,由于缺乏養殖經驗,剛開始購進的第一批鵪鶉幼苗在最初的幾天每天都會死亡四、五百只,眼看著鵪鶉大量死亡,王書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甚至在想,在干燥寒冷的高原上或許根本就不適合飼養鵪鶉,但是轉念一想,他又覺得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取得成功肯定會經歷許多的坎坷與挫折。
在鵪鶉幼苗購進的第四天,王書義干脆住進鵪鶉舍精心照料這些幼苗,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幼苗不斷死亡的真正原因:原來鵪鶉幼苗對溫度和濕度有著極高的要求,但在高原即使進入六月仲夏時節,入夜后隨著氣溫下降,禽舍里根本達不到幼苗成長需要的溫度。知道癥結所在,王書義立刻在禽舍里架起了兩個大火爐升溫,將溫度提高到36℃左右,溫度上去了沒有先進的恒溫控制,怎么才能保證室內36℃不變呢?沒有機器控制,只能自己控制了。為確保溫度和濕度,王書義每夜還要在禽舍內灑三次水,時刻盯著溫度計,就這樣王書義不分晝夜地忙碌了半個月,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鵪鶉雛兒一天天長大,死亡率下降到零,20天后,長成的鵪鶉開始上籠飼養,王書義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小小的成功讓他看到了希望。
為了養殖好鵪鶉,王書義開始多方學習,通過向專家“取經”,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看視頻、聽講座,認認真真的學起了養殖技術。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他逐漸掌握了飼養鵪鶉如何控溫、控濕、配料、防疫等技術要點,并積累了一定的養殖經驗。
“搞養殖,技術是關鍵,沒有過硬的養殖技術和經驗是萬萬不行的。”王書義對記者說。“邊學習、邊摸索,現在掌握了一些飼養經驗,下次再購回鵪鶉苗就知道該怎么喂養了。鵪鶉長得很快,20天左右幼苗就能長成,50天后就可以產蛋,60天能達到產蛋高峰。鵪鶉上籠飼養后禽舍溫度需要常年控制在25℃左右,為了防止飼養過程中鵪鶉因空氣混濁生病,每只籠子里飼養的鵪鶉都不能超過30只,并且每周還要清掃一次圈舍,除此之外,還需要經常對圈舍進行徹底消毒,來預防病瘟。飼養過程中還需要保持槽內水料不中斷,注意圈舍的溫度、通風、光照、濕度等情況,等到冬天氣溫降低時,就必須用薄膜和草甸將圈舍四周密封好保溫……”如今的王書義說起養殖經驗已經是頭頭是道。
小鵪鶉打開致富門
經過不斷摸索和學習,夫妻倆人初步掌握了鵪鶉養殖技術,也逐漸嘗到了養殖鵪鶉帶來的甜頭。合作社引進的第一批鵪鶉目前存欄1萬多只,在夫妻倆人的細心管理下,長勢良好,死亡率大大降低了,成活率達到90%以上。8月初,王書義飼養的鵪鶉陸續產蛋,平均每天產蛋量達到160斤左右,高峰期時一天可產200斤左右,主要銷往德令哈市,鵪鶉蛋也以本地產、口感好、營養價值高而慢慢贏得了市場。
“鵪鶉一般40天左右就開始產蛋,在高原大概到50天,60天時達到產蛋高峰期,從產蛋開始就不能隨便給鵪鶉更換飼料,一般每天早晚喂兩頓,還要定時定量供給,下蛋的鵪鶉飼料得保證一定的蛋白質含量。溫度達到20度以上的時候,鵪鶉才會下蛋,所以禽舍內的溫度通常控制在25度左右,不能忽冷忽熱,這樣鵪鶉產蛋才比較穩定。養殖鵪鶉一定要細心,稍有不慎就會影響鵪鶉的產蛋率。”田春香介紹到,她告訴記者,他們飼養的鵪鶉開始產蛋后,夫妻倆懸著的心總算是放下了。
“鵪鶉蛋營養價值高,被認為是‘動物中的人參’,愛吃的人也越來越多。”據王書義介紹,現在合作社的鵪鶉每天平均產蛋量是160斤,按出廠價9元每斤批發給各銷售點,一年按照5到6個月的產蛋期計算,收入是相當可觀的。除了對外銷售鵪鶉蛋外,淘汰后的鵪鶉也可賣到飯店供人食用,又能增加一筆收入。養殖鵪鶉除去飼料、人工等成本外,一年下來總是能掙上錢,良好的前景更加堅定了他們養殖鵪鶉的決心。
走出禽舍,只見一名工人正在將一箱箱鵪鶉蛋搬上車,田春香告訴記者,如今正是鵪鶉的產蛋高峰期,這些蛋都準備運送到德令哈的一些超市和蔬菜店,目前,合作社的鵪鶉養殖事業一天比一天紅火。談到未來規劃,王書義一臉期許的說:“在未來的一兩年內,如果市場發展勢頭較好,希望可以繼續擴大養殖場的規模,把小鵪鶉養成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