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穿過小針眼 方能賺大錢

   日期:2014-10-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2    評論:0    
  陳華興:拉線面比賽現在開始。
 
  陳華興是線面合作社的社長,這場線面比賽就是他組織的。他之所以舉辦這次拉線面比賽,就是要比試比試誰的手藝好。對于冠軍,他會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其一年的線面,這可是不小的獎勵。
 
  為了能拿到第一,師傅們各個摩拳擦掌。他們拿出頭天忙活一夜發酵好的面。比賽開始,師傅們把面的一端掛到架子上,另一端憑借木條拉面。線面拉的粗細,長短,全靠手的力度。這不,就有一個師傅由于用力過猛,把架子拉倒了。
 
  記者:這個架子怎么一拽就拽倒了?
 
  福建省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合作社成員:太用力,太用力了,太緊張了。
 
  拉線面是一門技術活,用的是巧勁。可不是隨便誰都能把面條拉好的。
 
  為了檢測師傅們拉出來的線面,他們還使用了一個專業的工具——游標卡尺。
 
  陳華興:剛好5絲,中間就是5絲,這邊上下就達到7到10絲。
 
  記者:你說的絲是什么意思。
 
  陳華興:10絲1毫米。
 
  記者:10絲一毫米。那這個面有5絲就是說只有0.5毫米。
 
  陳華興:0.5毫米沒錯。
 
  其實肉眼看上去,師傅們拉出來的線面,差別并不大,實際上,線面的粗細差一點點都是天壤之別。好的線面,兩頭的粗細不超過1毫米,中間的不超過0.5毫米,總長度不能低于7米。
 
  經過評選,最終一個叫吳友忠的人獲得了冠軍。
 
  他拉出來的線面長度達到了7.8米,而且每根線面的中間部位直徑都不超過0.5毫米。
 
  記者:今天發揮得怎么樣?
 
  吳友忠:還可以。
 
  記者:這個手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的?
 
  吳友忠:手藝是從我14歲開始學。
 
  師傅們拉的這些面叫線面,這個名字很形象,就是形容這些面和線一樣細。
 
  為了給記者展示0.5毫米的線面到底有多細,陳華興現場做了一個實驗。他說他的線面能夠穿過繡花針。
 
  這四根針的針眼一個比一個小,陳華興真的能讓一根面條,同時穿過這四根針嗎?
 
  陳華興:這邊手會順手一點。
 
  記者:第一個穿過來了。好輕松的。第二個呢?第二個也很輕松。下一個呢?這個穿得也很輕松。好,我們穿穿最小的這個看能不能穿進去。
 
  陳華興:恐怕我眼鏡戴起來都看不見,試一下。
 
  這個最小的針眼,陳華興的線面能順利穿過去嗎?
 
  記者:這個也穿進去了?這個針眼應該就是我們平時縫衣服的針眼。
 
  陳華興:是。我們的線面就像線一樣。
 
  陳華興用一跟線面,分別穿過了大小不同的四個針眼。陳華興要求每一根線面都要達到這個標準。
 
  線面是福安的一種傳統面食,有著六七百年的歷史。蘇堤村是為數不多的,保留著制作工藝的地方。
 
  和面。開條。搓小條。上條。最后一步,就是把它們掛在架子上拉出線一樣細的面條。
 
  在以前,線面都是手工作坊式生產,人們做了換點零花錢。誰也不會想到靠線面發財。是陳華興在2010年時用了一個辦法,實現了手工線面的規?;a。三年時間,銷售額突破了3000多萬元,讓原來只是手工作坊的線面發展成了一項產業。
 
  而這一切,還要從有一年的大年三十,陳華興只能吃得起的一碗面說起。
 
  2004年是陳華興命運轉折的一年。他初中畢業后,做過面粉加工,也販賣過水果,因為生意做得好,在當地小有名氣。2004年,他看好當年桔子行情,拿 出全部積蓄200萬,承包了一片桔子園??伤麤]想到判斷失誤,當年橘子數量供大于求,價格降到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陳華興幾乎虧了個精光。
 
  2004年,陳華興正好40歲。很多人都說他這次肯定翻不了身了。
 
  為了糊口飯吃,陳華興就一個人跑到河邊去挖筍換點零用錢。挖筍本不用多大力,但那時候他卻用力地揮著鋤頭,使盡全身的力氣發泄。
 
  陳華興:挖下去的時候,特別要用力氣一樣,重一點,喊一下,人就感覺到很輕松那樣子。不是被人家說不行就不行,我肯定要爭一口氣,我一定要,自己要堅強下來。
 
  轉眼就是大年三十,別人家都吃著大魚大肉。然而陳華興的家里卻無肉下鍋。妻子就用清水,給他煮了一碗清湯線面。
 
  妻子:不管日子再怎么窮,這一碗線面都是少不了的。那時候生活比較困難,像好的,想吃什么,都只能想想而已。
 
  可就是最落魄的時候,妻子端上來的這碗面,讓陳華興眼前一亮,找到了重新翻身的機會。
 
  陳華興:就是每家每戶,過年都需要線面。浙江跟福建,這個沿海地區這一帶,都有這個習俗,我一直考慮,線面這個行業一直做下去,肯定會賺錢。
 
  福建東部和浙江地區有吃線面的習慣,大年初一吃上一碗線面,更是他們的傳統。當時只有陳華興所在的蘇堤村還保留著制作線面的手藝。陳華興心想,自己會做線面,又不需要太多本錢。干嘛不試一試呢?
 
  從2005年開始,陳華興做起了線面生意。他每天凌晨就起床和面,迎著第一輪太陽曬上第一掛面。那個時候,他做什么都比別人賣力氣。很多人嫌路途遠,不愿意去送貨的地方,他都搶著去。他當時心里只抱著一個念頭:只要“肯去做”總有一天能翻身。
 
  每次送完貨,為了不空著車回家,陳華興還要去一個地方——廢品站。
 
  他發現在穆陽當地有鞭炮廠,需要廢報紙做鞭炮皮。從外省運回來一斤能賺2毛錢。就是這2毛錢,陳華興都不放過。
 
  陳華興:只要我肯去做都會賺錢回來,廢紙店里面,逛一下,看一下有廢紙,我都把它拉回來,不管這個小錢,大錢我都要把它多賺一點回來。
 
  靠著辛苦,陳華興慢慢地積攢起本錢,有了自己的加工作坊,還給線面做了包裝。賣到了閩東和浙江等地區。到2010年,5年時間,陳華興靠著線面積攢了五六十萬。
 
  然而這時候,卻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讓陳華興火冒三丈;可這也是這件事情,讓他因禍得福,成了當地線面銷售的龍頭。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從2010年開始,當地做線面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村里每家每戶都開著線面作坊,競爭激烈,打起了價格戰。7月份的時候,陳華興和浙江的一位老客戶初步簽訂了20萬的訂單,卻因為拼不過價格,被這個叫黃志大的人生生地給搶跑了。
 
  黃志大:大家擠一個市場,要倒霉,大家倒霉,不可能我不賣,讓你賣,然后我這個面壞了,作為倒霉蛋。
 
  為了搶線面的銷路,人們使勁降低價格。甚至有人在一包面的分量上偷工減料。
 
  黃興龍:比如說一斤四塊,我減掉半兩,兩毛錢,你把我價格移了兩毛錢,也是一樣的,消費者就不知道,就是一包面條。
 
  陳華興:從3元2角降低到3元1角,后來又降下來就降到2元4角,最多一斤要虧3-4角錢。
 
  為了留住客戶,陳華興的線面價格也是一降再降,到了2010年底一結算,他幾乎沒有賺到錢。
 
  陳華興想,再這么惡性競爭下去,線面這個產業就倒了。與其各個經銷商單打獨斗,不如合起來抱團發展,不但能穩定線面的價格,而且還能借助彼此的銷售渠道,握起拳頭打出更大的市場。他決定牽頭成立線面合作社。
 
  陳華興去游說村子里的線面加工商。大家對抱團發展都贊成。卻對一個問題有很大分歧,讓合作社遲遲辦不起來。就是這線面的標準該聽誰的。當時,線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具體該聽誰的,大伙都不服氣。
 
  陳浩強:特別是做得大的幾個,更容易互相不服氣。主要是自己也有這個本事,大家都覺得自己比較牛。
 
  僵持不下的時候,陳華興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吳友忠,是當地有名的線面師傅。
 
  每天凌晨兩點半,吳友忠已經把面和好,開始開條。為了加快速度,吳友忠找來妻子幫忙。對于力道的控制,全憑吳友忠手上的感覺。經過一個小時發酵,制面最緊張的環節馬上開始。吳贊忠能很好的控制上條的速度,拉出的線面,細長,均勻。
 
  陳華興:他因為在我們村里面做線面的,第一能手,要把他拉進來。
 
  鄭中:在這村莊他不認第一的話,也沒人敢認第一,就這樣子。
 
  吳友忠的手藝好,在村里他的線面收購價格是最高的。所以很多人都想跟他學手藝,這讓陳華興想到了一個辦法。
 
  陳華興找到吳友忠,邀請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并承諾高價收購他的線面。而對于之前的價格戰,吳友忠也深受其害。所以面對陳華興給他的條件,很感興趣。
 
  吳友忠:參加這里面,有一個靠山,銷路什么的都比我們個人好。
 
  把吳友忠拉進了合作社,陳華興又在當地舉辦了一場拉線面比賽。他承諾,凡是比賽獲勝的前三名,都會高價回收他們的線面。這個獎勵,吸引了村里很多線面加工商參加。
 
  比賽當天,吳有忠當仁不讓地奪得冠軍。
 
  在比賽現場,陳華興宣布吳友忠已經加入合作社,今后合作社的線面就按照吳友忠的標準執行,他會親自指導社員制作線面。在活動上,他還向大家說明了打價格戰的利害,希望大家能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沒想到,陳華興這番話,第一個打動的竟然是搶他訂單的黃志大。
 
  黃志大:其實我們打價格戰,就是打我們自己兜里的錢。其實我們這個產業,就因為打價格戰,我們走起來真的很難。
 
  2011年,陳華興聯合了100多人成立了線面合作社。從此結束了當地線面市場打價格戰的局面。他還把線面的標準制定在每根直徑在0.5毫米左右,長度在7米到8米之間。陳華興覺得大家抱團發展,賺錢肯定不成為題。
 
  然而2011年年關將近的時候,陳華興的線面廠里擠滿了合作社的成員,他們紛紛抱怨合起來,還不如自己單干。
 
  張寶貴:看起來像堆成山那樣了,自己干也不會積壓得那么多,處理得比較好。
 
  陳浩強:你在管理曬場的時候,你干度不夠,你只追求利潤,產品質量沒有管上去。
 
  合作社剛剛成立一年,誰也沒有想到會遇到這種情況:發出去的貨,都被經銷商退了回來。
 
  原來,合作社規定,由社員上交新鮮的線面,再由合作社統一分揀包裝銷售。年底按照股份分成。那段時間天氣好,合作社成員都多做了些。然而線面一交到合作社,卻又連著下了一個星期的雨。員工們在包裝的時候,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
 
  陳華興:主要的原因就是濕度太高,在你這個包裝方面,這個濕度不達到標準就包裝進去。
 
  一個月之后,這批線面就陸續開始發霉變質。原來能賣4元錢一斤的線面,變得分文不值,全都被退了回來,單這一批就損失了40多萬,難怪大家都急了。
 
  陳華興也意識到,做線面都是靠天吃飯。天氣好,線面干得快,就可以多做一些。天氣不好,很容易發霉。然而當地人以前的烘干方法陳華興卻又看不上眼。
 
  陳華興:用這個木炭燒起來,這個熱氣,熱量烘干,這個最古老的就是這樣烘干。像這個木炭,這個火力上來,這個面會容易顏色變掉,變黑。
 
  傳統的烘干辦法,不僅會讓線面變黑,而且還控制不好烘干的水分。陳華興知道,線面的水分在百分之十左右是最合適的。
 
  陳華興:這個濕度要達到百分之十左右,百分之十左右的話,我們手這樣壓都不會斷。
 
 
 
  記者:這樣都沒事。
 
  陳華興:沒事,這樣沒事。用手這樣摸下去,很光滑,像那個美女的頭發一樣。太干了一壓就斷,你看,我這一種就是太干了,這個手一壓就斷。這個很脆,就斷掉。這個水分達到6-7%。濕的是這樣子,這樣子,做繩子都可以。
 
  就是這種濕度高的線面最容易發霉。如果解決不了烘干的問題,線面要想有大發展根本就不可能。
 
  陳華興嘗試了各種辦法都不見效。正在他苦于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一次去古田考察,當地人烘干香菇的辦法讓他眼前一亮。陳華興借鑒了香菇烘干設備的原理,把它改造成了能夠烘干線面的設備。
 
  陳華興:這個熱度要通過從這個管道送進來,送到我們烘干房里來,通過這個風扇吹過去,整個風干房里面都有熱氣,在里面轉來轉去。
 
  陳華興改造的這一套設備,可以讓線面加工不再受天氣的限制。
 
  然而線面銷售的季節性非常強,過年的時候需求量最大。每到大年初一,家家戶戶的頭道菜都是線面。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小朋友:祝太婆長命百歲,健康長壽。
 
  所以很多人只做旺季的生意。到了每年的6、7、8月份都是線面銷售的淡季,很多經銷商都轉行做其他的生意。
 
  經銷商林嫩妹:現在天氣熱,熱你就不容易保存。因為賣得少,人家不可能放在那邊壞掉。
 
  可從2013年7月分開始,陳華興卻偏偏要在淡季的時候,要求合作社的成員趁著好天氣多做一些線面,有多少他就收多少。僅僅兩個月時間,他收購了500多噸。很多人看到他這樣,都連呼不敢。
 
  阮蜜容:那不敢,那個天氣熱的時候會壞掉。
 
  陳浩強:那不敢,風險是怕如果到11,12月份,天氣太好,我們產量太大的時候,升不了價格,我們儲存這么久,利息賺不回來。
 
  張寶貴:萬一如果真的賠上了,我們就虧大了,就是那樣子。
 
  線面的保質期短,只有6個月。光存儲費陳華興就花了400多萬元。大家擔心一是線面儲存不了那么久,二是怕萬一年底市場上的線面多了,價格不夠高,那這400多萬就虧了。
 
  可就是陳華興的這個舉動,讓他在四個月內,銷售額達到了4000多萬元,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陳華興從賬本里看出了一個規律:一般在線面淡季的時候,市場上線面的價格也只有5、6元錢一斤,但加工線面的成本也低。等到了年底,雖然線面價格是淡季的2倍還多,可人工和面粉的成本也高。
 
  依據往年1000多噸的銷量,陳華興算了一筆賬,就算是存儲費需要400多萬,今年年底,只要線面的價格能漲三毛錢,就不會虧本。
 
  所以他在9月天好的時候,讓合作社的成員多做一些,能保證在年底有貨。
 
  陳華興:因為到年關的市場價格,我們會多漲,一斤多漲三四毛錢,我就會保本了。假如在年關的時候,緊張的時候,漲到一兩塊錢,我們就多賺一筆了。
 
  陳華興想要在年底的時候搏個好彩頭。那么怎么保證線面的口感呢?在出貨的時候,陳華興也花了一些心思。
 
  陳華興:比如說儲存一個庫,里面全部存滿了,后一批來那個儲存,前面的就邊收邊賣,我這個貨才會新鮮。
 
  陳華興一邊收貨,一邊放貨,他保持著庫存始終在500噸。
 
  到了2013年底的時候,市場上對線面的需求量猛增。每斤線面的價格也由淡季的5、6元錢,漲到了十幾元錢,最高能賣到了13元,是淡季的兩倍還多。從 7月份開始囤貨,到年底銷售,半年時間,陳華興就賣掉了2000多噸線面,整個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了4000多萬元。陳華興引領了蘇堤村整個線面行業的發 展。
 
  福建省福安市農業局局長葉細玉:陳華新線面的年產值占到我們福安市的40%。過去也發展了那么多年,但是沒有做大,他們組建合作社以后,就是凝聚大家的力量。
 
  陳華興賺了錢以后,每年都舉辦線面比賽,他以最高的標準制作他的線面。
 
  現在陳華興正在打算建一個更大的線面加工廠,他要讓他的線面進入更大的市場。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