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京郊農村大部分地區的板栗采摘已陸續收桿,而位于懷柔區九渡河鎮水長城景區內的一片明代板栗樹卻正處于收獲旺季。一個個像小刺猬的栗蓬掛滿枝頭,一顆顆栗子從裂開的栗蓬中掉落下來,讓每天在高大的大明板栗樹下撿拾板栗的栗農喜不自禁。
“這些大明栗樹未經嫁接,屬原生板栗,含糖量高、營養豐富、口感香甜糯軟,在明、清時期作為貢品進貢朝廷,為栗中珍品,國內外都不可多得。”懷柔區園林綠化局板栗試驗站站長李文泉介紹說,為使這些“大明栗”“返老還童”,林業部門按樹齡、樹勢等綜合情況,分期、分批地對古栗樹實施干注營養液、開溝施肥等人性化后期管護。目前,這些“大明栗”蒼老的樹干全部發出新綠,年年掛果,樹均年產板栗30~35公斤。據估算,今年這塊板栗園采收板栗約2000多公斤,部分板栗樹每棵能采收七八十公斤。
據介紹,這片板栗林為明朝戍邊將士所栽種。板栗園內有明代板栗樹80余棵,占地60多畝,樹齡均達五百年以上,屬于燕山板栗系列。與其它地方相比,這里的板栗生長期長,每年農歷9月末10月初才可收獲,具有果粒小、味道美、耐儲藏等特點,可存放經年而不容易長蟲。
李站長介紹說,這些大明板栗外皮為正宗褐色,栗仁質地細膩、甘甜可口、含糖量高。雖然個頭兒小,但口味兒特別,頗受當地栗農和到此觀光游客的青睞。
據了解,這片大明板栗林雖離村子并不遠,但許多年來,附近村民從不損其一枝一葉。雖然歷經500多年的風雨洗禮,有的板栗樹兩三個人都合抱不過來,有的樹干從中間一分為二,還有的只剩下不到整個樹干的1/3,但是歷經滄桑不改變,仍保留著它那特有的品質,而且依然根系旺盛,枝繁葉茂,果實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