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七星關區燕子口鎮沔漁河村的紅豆杉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張澤軍向筆者介紹其種植規模:“2011年年底開始栽種紅豆杉,那時只有200余畝,也沒連片種植。慢慢發展后,現在的種植規模已達500余畝。”
1992年,張澤軍到云南省一家機械廠打工。工作9年后,他辭職回到家鄉,思索著如何尋找一份穩定收入的事情來做。2011年,他從親戚那里獲知一個信息:“種植紅豆杉能賺錢。”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抓住此機會,跟著親戚一起去云南實地考察紅豆杉的市場情況。
“考察回來后,我們就開始商量怎么發展種植紅豆杉。”張澤軍說,為了使紅豆杉的種植形成一定規模,他們尋找合伙人,組成9個人的團隊,一起成立了“七星關區森源速紅林木專業合作社”。
而對于紅豆杉,張澤軍早已有了一本生意經:“雖然紅豆杉要生長5年才能產生經濟效益,但只要開始銷往市場后,接下來的每一年都能賺錢。因為我們已經在云南找好了銷路,并且那邊也需要收購大量的紅豆杉枝條來提煉紫杉醇。”他介紹,只要管護得好,每株紅豆杉能剪下近20公斤枝條,紫杉醇含量高的枝條能賣到近8元一斤,含量低的枝條也能賣到近2.5元一斤。
在紅豆杉種植過程中,需要工人除草和施肥時,合作社一般會優先聘請勞動力較弱的村民,因為他們不好找事做。村民打理好自家土地里的農作物后,便可抽時間來打零工,每天80元的工資可以貼補家用。
談起今后的打算,張澤軍說,今年9月份,燕子口鎮黨委、政府曾召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暨板塊經濟座談會。會后,各企業代表和種養大戶分享致富經驗。張澤軍覺得發動更多村民一起種植紅豆杉的契機到了,于是他和合作社的成員主動與參會者洽談,得到了其他村村民的響應。
現在,該合作社將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采取兩種方法對收益進行分成。如果農戶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參與種植,合作社提供樹苗和肥料,則按照“五五分成”;如果農戶提供土地,不提供勞動力,則按照“三七分成”。
張澤軍說,更多村民參與種植紅豆杉后,紅豆杉種植規模會更大,合作社會考慮建造加工廠,提煉紫杉醇,形成“種產銷”的一體化經營模式,走向規模化發展,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