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息縣白店鎮時樓村創新家庭農場負責人、種糧大戶張德站在稻田里,手撫著金黃色的稻穗,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他知道,自己的“懶漢種稻”法又成功了。
去年,張德開始試種植水稻新品種“豫臺粳1號”。這個從臺灣引進、改良的品種,不但產量高、口感好,而且生育期短,只有120天左右,比普通水稻短了近一個月。一向愛琢磨的張德圍繞這個新品種,動起了腦筋。
結合經驗和學習到的知識,張德想出了個“懶漢種稻”法,概括起來說,就是“旱種、水管、直播”。與傳統的水田插秧不同,張德不用育秧、插秧,直接把稻種撒到大田里,等秧苗長出兩片葉子時,澆上一遍“跑馬水”就行。
用這種方法,不用育秧、插秧,撒種的人工費用很低。比起傳統的手插秧法,每畝地可以節省成本250元左右。
同村的村民王自成開始覺得這顛覆傳統的“懶漢種稻”法不靠譜,可眼見張德的水稻長得好、收成高,他也服氣了。前兩天專家來測產,張德的300畝“豫臺粳1號”畝產預計超過1300斤。不但如此,由于這個品種加工的大米香、軟、甜,很受市場歡迎,豫臺農業開發公司還以每斤高出市場價0.3元的價錢進行收購。
其實,早在幾年前,張德就開始了他的“懶漢種地”法。
他最先開始的是“懶漢育秧”,直接利用無紡布覆蓋的方法進行軟盤育秧。這種方法不僅節省了建拱棚的費用,還省去了每天放風、抽水的人力工夫,成秧率極高。育出的秧苗進行拋秧種植,一個人一天能種上7到10畝水稻,大大節省了人工。
張德還有一種“懶漢種麥”法。在水稻收獲前,就把麥種撒到了地里,這樣就省去了整地的辛勞。“由于種稻時已經對土地進行了深耕,種麥子時就可以省去每畝約60元的旋耕費,還能節省一半的麥種。”張德又扳著指頭給記者算起了賬。
其實,張德的“懶漢種地”法,是被逼出來的:村里的青壯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即使雇得到勞力,人工成本也很高。采用“懶漢種地”法,既節省了人工,還提高了效益,一舉兩得。
“懶漢其實并不懶,我們就是愛動腦筋,科學種田。”張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