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還是寸草不生的上萬畝戈壁礫石地上,如今已被生機盎然的竹柳所覆蓋。與這上萬畝竹柳苗木基地一起成長的,還有周邊幾個鄉鎮數千名祖祖輩輩種田的維吾爾族農民對財富的希望。
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了23歲的阿孜古麗·阿不都卡德爾,是溫宿縣佳木鎮尤喀克佳木村的村民,每天早晨,她就像產業工人一樣,到距離村子1公里多的溫宿縣天山農場生態種植基地報到,然后拿著綠化用的修枝剪,去核桃地或者竹柳地里修剪植物的枝葉。
10月11日,正在竹柳苗圃干活的阿孜古麗·阿不都卡德爾看到記者要給她拍照,趕忙害羞得往林子深處跑。午休期間,她告訴記者,8年前天山農場成立時,她正好初中畢業,就開始在農場打工,那時候,村里有近百人都和她一樣,成為天山農場的“工人”,每天80元的工資,每個星期都會按時發到在農場務工的村民手中。
“我的一些同學,初中畢業后好多去城里打工了,可他們并沒有掙上錢,還要租房子住,而我在家門口,每個月就可以掙2400多元錢,現在老板把地承包給我們了,我們每個人只要管理好自己的承包地,一個月可以掙4000元呢!”阿孜古麗·阿不都卡德爾笑著說。
讓綠色產業夢想插上翅膀溫宿縣天山農場生態種植基地的經營者叫任治軍。
8年前,靠著在烏魯木齊市打拼十幾年掙到1000多萬元錢,他來到溫宿縣,承包了當地人認為不可能長出莊稼的3000多畝滿是礫石的荒地,開始種植核桃和紅棗。和別人不同的是,任治軍沒有到家鄉找自己熟悉的人來管理土地,而雇了有種核桃和紅棗經驗的當地維吾爾族村民,并以每日80元的高報酬,吸引了附近的村民來幫他打理核桃、紅棗。
天道酬勤,經過8年的打拼,任治軍不僅讓農場周邊兩個村子的200多位農民每人每年有了12000多元的收入,還積累了2000多萬元財富。2012年,當他得知一個新的種植項目附加值很可觀的時候,又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創業。
2012年5月,任治軍花1500萬元,從安徽拉回了4大車葉子像竹葉、主干像柳樹的樹苗,這時,溫宿縣佳木鎮已經沒有更多的土地供他發展。經過考察,任治軍相中了位于兵團第一師四團18連靠山邊的幾萬畝礫石地。因為他在18連已經種植了1500多畝吊干杏和1000多畝金銀花,且已經有了經濟效益。
聽說任治軍要在礫石地上種樹,周邊的人都說他瘋了,他的親戚朋友中,有的人說任治軍異想天開,錢多燒得慌。
“當時我不那樣想,因為我在佳木鎮就是在礫石地上種的核桃和紅棗,雖然18連這里的氣候偏冷,但土質不錯。再說了,我當時就做了最壞的打算,即便不成功,也就是白丟了幾千萬元錢,要是成功了,竹柳種植可以形成產業鏈,不僅綠化了戈壁荒灘,還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財富,最重要的是,通過竹柳產業鏈,我可以帶動周邊幾個鄉鎮的維吾爾族農民共同致富。”站在如今已綿延幾公里的竹柳林旁,任治軍自豪地說。
2012年,任治軍買回1500多萬棵竹柳苗,到栽種時,大部分都干枯了,他就用還泛著綠色的枝干,栽種了1000畝,并且雇了100多個農民幫他插苗、澆水、施肥。一個月后,1000多畝礫石地變成了綠油油的苗田。到2012年年底,當年種植的竹柳已經長到了近3米高,且成活率達到85%以上。
讓竹柳成為新疆農民的搖錢樹今年年初,18連靠近山邊的戈壁礫石灘上,轟轟烈烈的樹苗種植開始了。每天,任治軍都會派20多輛大轎車去周邊的鄉鎮接維吾爾族村民,到下午再按每人1天120元的工錢足額發放給辛苦一天的農民。
到4月中旬時,11000多畝幾個月前還是戈壁礫石灘的荒地,已被郁郁蔥蔥的樹苗覆蓋。
10月6日,任治軍的助手許抗大當著記者的面,用尺子給年初種的樹苗量身高,結果是絕大部分竹柳苗木的高度已經超過3.5米。
正在給竹柳林澆水的當地農民買買提·司馬義告訴記者,他今年除了種樹苗、剪枝、施肥,主要工作就是給竹柳林澆水,近10個月下來,已經掙了4萬多元錢,能在家門口就掙到這么多錢,原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記者了解到,前不久,任治軍又和第一師四團簽訂了5萬畝戈壁礫石地的土地承包合同。
“明年,我要上養殖和竹編項目,以此來帶動周邊鄉鎮農民的畜牧業、家禽養殖業發展,如果竹編廠開始運行,至少可以帶動400位農民的就業,算上當年插苗、田間管理、剪枝、施肥、澆水的用工,至少需要2000人以上,按平均每人一年發6000元計算,光人工工資,就需要1200多萬元,在國際上,竹柳被譽為”綠色銀行“,而我要讓竹柳成為新疆農民的搖錢樹。”任治軍滿懷豪氣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