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的境況大抵相似,脫貧的路徑各有不同。
今天我們關注的是兩個村莊的脫貧故事:魯山縣庫區鄉東許莊村用藍莓改變了命運,盧氏縣官道口鎮新坪村靠旅游喚醒了沉睡的山村。
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科技和資本都是重要的外部力量。但說到底,都要通過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力量,才能使這些地方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
扶貧需要政策、資金、智力支持,但更緊要的,是喚醒人們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
在魯山縣昭平臺水庫的南側,起伏的山巒間,曾經很不起眼的村莊——庫區鄉東許莊村,最近幾年突然名聲遠揚,每到5至7月份,從鄭州、許昌等地自駕來此的游人絡繹不絕,讓這個小山村喧鬧了起來。
帶來這種變化的,是被稱為“漿果之王”“水果皇后”的藍莓。在吸引游客的同時,藍莓已經帶來了可觀的市場效益,也給這個貧困的小山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
從未接觸過藍莓的小山村,是如何“邂逅”這位“水果皇后”的?
與藍莓的美麗“邂逅”
11月5日,記者來到了東許莊村這塊神奇的土地。站在水塘邊的一個藍莓園里,一位鄉干部介紹,庫區鄉東許莊村地處伏牛山余脈,全村2580人,600多畝可耕地均是“望天收”的巖石風化地。彎腰抓一把地里的土,手里立馬就有了好多粒形狀各異的“馬骨石”,當地一位村民告訴我們,這種土地如果種小麥,每畝地也就三四百斤的收成。以前,無論怎樣辛勤耕作,收成依然微薄。
2011年,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水果,引起了省農機局駐東許莊村第一書記尚洪濤和其他村干部的濃厚興趣。這種水果叫藍莓,學名越橘,號稱“水果之王”“水果皇后”,果實呈藍色。藍莓果實的VMA(花色苷色素)對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夠減輕眼的疲勞及提高夜間視力,具有抗氧化作用,號稱“可以吃的化妝品”,被譽為“21世紀功能性保健漿果”,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近年來風靡歐美及日本。
當時,有家企業在鞏義市開始零星試種藍莓,但藍莓對空氣、土壤和氣候要求都相當苛刻,試種的藍莓只長棵不掛果,效果很不理想。了解到這種情況后,庫區鄉和東許莊村干部力邀這家企業來東許莊試種。
在鄉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他們多方考察、請專家論證。在對土壤進行檢測時,專家發現,東許莊村的土壤特質、氣候環境等特別適合藍莓種植。于是,他們決定打破藍莓只能在東北和東部沿海生長的說法,大膽嘗試,引種藍莓。
當年,這家企業往東許莊村土地上移栽了90棵5年生藍莓大苗,第二年5月,果實就掛滿枝頭,讓人喜出望外。東許莊成了藍莓在河南最早試種成功的地方。而且成熟期比山東和東北提前了1個多月,在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科技與資本育出“金疙瘩”
藍莓引進之初,東許莊村村民疑慮重重:這種小東西靠譜嗎?會不會到時竹籃打水一場空呢?
這時村干部站了出來,先在自己的承包地上試種,等到長成了、掛果了、賣錢了,大家的疑慮才逐漸消失。
在決定引種藍莓的同時,鄉、村干部還決定引進資本和科技力量。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一家有志于現代農業且實力雄厚的投資商。在此前提下,與國內藍莓研究權威機構吉林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在資本與科技的雙重力量推動之下,藍莓大苗長勢喜人。藍莓成熟后經專業人士品鑒,東許莊村生產的藍莓不但個頭大,而且品質上乘、口感極佳。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歡迎,一類果每公斤價格超過100元。
有了資本、科技的力量,又有了適銷對路的產品,怎樣才能迅速做大做強?東許莊村與投資商一道又整合了第三種力量——農戶的力量。整合的途徑是:“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
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戶與政府之間的橋梁,解決了投資商無法解決的諸多難題,特別是土地流轉的難題。
2013年,為了構建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更好整合土地、勞動力、政府資源等各種要素,東許莊村與投資商聯手成立了豫堯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商占股60%,東許莊村占股40%。
多種力量在科學的體制下匯聚成強大合力,推動東許莊藍莓產業快速發展,眼下已有6家藍莓種植企業在庫區鄉落戶,種植規模已有1100多畝。
而藍莓產業所產生的脫貧致富效應更令人鼓舞。種植藍莓的土地,每畝每年的租金便有六七百元。因為藍莓不能用除草劑和化肥,采摘時還需要戴著指套操作,需要大量人工。農民到基地工作每人每月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僅此一項便可讓一家貧困戶脫貧摘帽。
藍莓產業在魯山縣的迅速崛起和強力的扶貧帶動效應,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庫區鄉黨委書記高光輝介紹,在專家深入考察調研的基礎上,魯山縣初步制定了藍莓的發展規劃。計劃在魯山縣大力推進藍莓的規模化種植,正在謀劃引進藍莓酒、藍莓醬等深加工項目,未來可以種植藍莓的面積有1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