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養的這十幾條娃娃魚,我們一家真不知道該怎么脫貧。”說話的是73歲的河南省欒川縣廟子鎮龍莊幢村村民張世晨。他在該村村長張紅波的欒川縣輝煌大鯢養殖有限公司寄養了16尾娃娃魚。兩年后,他就能得到16尾商品娃娃魚,而這16尾娃娃魚的銷售收入能夠讓他們一家實現脫貧目標。
龍王幢村是一個在深山里的小村莊,有53戶貧困戶。在這樣一個耕地少又遠離城市的地方,想脫貧談何容易。然而,自從張紅波開始受托管理53戶貧困戶的娃娃魚之后,在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家張耀武團隊的技術支持下,貧困戶們對兩年后脫貧滿懷信心。
新項目“險象環生”
張紅波早年在山里開礦,是村里的有錢人。然而,隨著開礦逐漸成為夕陽產業,他開始琢磨著新項目。近年來,人工養殖娃娃魚在全國多地興起,位于豫西山區的欒川縣也具備了天然的人工養殖娃娃魚的條件。
聽說娃娃魚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自己家鄉能夠實現人工養殖,在張耀武的建議下,他投資2000萬元購設施、建車間,正式開始人工養殖娃娃魚。
然而,2014年春節剛過,張紅波公司里養殖的兩千多尾剛脫鰓稚鯢,出現大批死亡。張耀武接到求助電話后,立即趕到公司,詳細檢查大鯢死亡情況、水質,查看養殖環境,最終確定是由于養殖室內空氣流通不好,使用煤爐加熱時,室內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過高造成的。
原因找到后,養殖車間迅速采取了通風措施,娃娃魚很快停止死亡,逐漸好轉。從此,張紅波的公司就聘請張耀武為技術指導,幫助該公司實現年繁育大鯢5萬多尾。
托管一舉兩得
致富不忘鄉里,作為一村之長的張紅波很想幫一幫村里的貧困戶。了解了對農戶超過8000元的創業項目,國家給予4000元“到戶增收”資金之后,張紅波一下子找到了路子。
張紅波這樣打算:村里的貧困戶們根本不可能拿出8000元創業,如此一來也就拿不到4000元的補助資金。為此,他的公司承擔了農戶創業的基礎投入,國家給的4000元也全部投給公司。他負責為各貧困戶提供16條已經長了兩年的娃娃魚,折價4000元。然后公司承擔起全部的飼養和管理工作,并保證兩年后給貧困戶16條鮮活的商品娃娃魚。
飼養車間里,所有被貧困戶托管的娃娃魚飼養箱旁邊都有一張紅色的養殖明白卡,上面清晰地寫著被幫扶人的名字、電話等。“他們可以隨時來查看被托管的娃娃魚生長情況。”張紅波說。
今年已經75歲的馮中獻夫婦都是帕金森氏病患者,家里一個打著光棍的兒子侍候著他們,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我們就指望16條娃娃魚脫貧了。”馮中獻說。
“如果不是這種模式,像馮中獻這樣的貧困戶就是拿到這4000元也沒有門路脫貧。”一直在關注這種模式的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院院長楊學義說,“這種模式讓國家的扶持資金得到了充分應用,同時也讓沒有能力脫貧的貧困戶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脫貧方式。”
模式成功推廣
張紅波的大鯢養殖公司不僅承擔著讓自己的事業繼續走下去的責任,還承擔著這53戶貧困戶的脫貧重擔。提高娃娃魚成活率,不僅能讓張紅波獲得更多的效益,也讓他的娃娃魚托管扶貧得以持續進行。為此,張耀武團隊給予了特別關注。
“雖然路途較遠,山路也不太好走,但是只要娃娃魚飼養過程中出現了任何問題,只要一個電話,隨叫隨到。”張紅波說。
“在欒川,張紅波的這種通過托管娃娃魚的方式讓貧困戶脫貧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新。”欒川縣漁政水產站站長邢強說,通過實施這種模式,解決了農民有資金缺技術和管理等難題,能夠實實在在地帶動貧困戶脫貧。
然而,剛開始的時候,貧困戶們對這種模式卻持懷疑態度。為此,張紅波首先動員他的哥哥張紅曉和村民小組組長王學朝,通過示范帶動,貧困戶們開始陸續跟張紅波的公司簽訂協議。
“兩年后娃娃魚銷售后能掙到8000元,我們準備把這8000元全部投給張紅波,繼續讓他托管娃娃魚。再等幾年,日子就好起來了。”張世晨說。